张学良晚年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提及自己一生做的最后悔的一件事,张学良沉思良久后说道,当初我杀杨宇霆两个人是有些后悔的,以前我从来不迷信,杀他之后,我不得不信了。
坐在自家宽敞的书房里,张学良面前是几位外国记者。
记者们都知道,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这一次,他们想了解更多,问题越来越深入,直到有一位记者问道:“张先生,如果让您回顾一生,有没有什么事情是您最悔恼的?”
张学良沉默了,他缓缓低下头,似乎在思考那段往事。
沉默蔓延了几秒钟,最终,他抬起头,眼神中有一丝难掩的复杂。“有,”他说,声音低沉,“我后悔杀了杨宇霆。”
记者们愣了一下,紧接着有一个人问:“为什么呢?杨宇霆曾是您的部下,您们曾经有很深的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悔意?”
张学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望向窗外,仿佛在追忆过去。
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杨宇霆是我父亲的老部下,早年跟随父亲打拼,在我继位之后,他一度是我最信任的朋友之一。可惜,后来我觉得他,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我让他死了,今天想来,若能回到过去,我宁愿没有做出那个决定。”
这个回答,令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张学良那种出人意料的坦诚,让记者们更加好奇,于是他们继续追问:“那您当时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
张学良微微闭上眼睛,深深叹了一口气,他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
带有几分感伤:“杨宇霆那时,已经不再是我信任的那个人了。他对我的领导风格提出了批评,认为我太过沉迷于娱乐,缺乏应有的政治远见。在他眼中,我可能变得软弱、矛盾,无法像我父亲那样坚决果断。也许吧,事后我想,他的看法并不完全错误。我当时年轻气盛,自以为是。”
张学良顿了顿,继续说道:“更让人心烦的是,杨宇霆对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表现出不满,甚至在一些决策上明确反对。这让我心里产生了疑虑。我开始怀疑他的忠诚,甚至怀疑他是否有背叛我的可能。最终,我决定做出那个决定,结束我们的关系。”
记者们此刻已经没有再打断张学良,而是静静听着他的话语。
张学良继续说:“那时,我做的决定,完全是出于个人情感和一时的冲动。其实,早在决定处死杨宇霆之前,我心里也充满了犹豫。我知道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他的死,必定会给我带来很大的负担。但那时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张学良讲述着往事,眼神中闪烁着些许懊悔。他说:“我从来不迷信,曾经认为一切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杀了杨宇霆之后,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或许有些事情不是我所想那么简单。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命运推向了某个无法回头的地方。”
在访谈中,张学良回忆起了,当年杨宇霆死前的情形。
那时他已经深感事情的严重性,却无法改变决定。
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个人都站在他面前,等待着命运的裁决,他们未做出任何激烈的反应,只是静静地站着,眼中有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
张学良让人,将那两人带进老虎厅,准备执行命令。
“我记得当时,我心里十分挣扎。银元抛向空中的时候,我想了许多。如果这一切能回到过去,我或许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可惜,抛向空中的硬币并未改变任何事。”张学良回忆道。
当硬币抛出的结果是反面时,他做出了决断,最终下令处决杨宇霆和常荫槐。
那一刻,他似乎放下了,心中的所有顾虑,事后却久久无法释怀。
访谈接近尾声,记者们已经有些动容。
张学良没有再多说什么,似乎不想让这一段往事,过于深刻地影响他的晚年。
他站起身来,望着窗外的天空,轻声说道:“如果那时我能多一点耐心,或许一切会有所不同。命运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给予我们每一个机会,但最终,我们还是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那天的访谈结束了,记者们都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
在他们离开后,张学良依旧坐在那里,回忆着那段往事,似乎在试图找出其中的真正含义。
或许,这段往事对于他来说,早已成为无法抹去的痛苦。
这段历史是张学良个人的历史,更是一段充满了政治风云、忠诚与背叛的历史。
杨宇霆的死,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张学良在讲述这段故事时,透露出的懊悔和无奈,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周瑞珍,《张学良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