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约崩溃】1997年,美国外交战略家乔治·凯南以九旬高龄发出警告:

泰宁看世界 2025-02-20 07:50:02

【2025年,北约崩溃】

1997年,美国外交战略家乔治·凯南以九旬高龄发出警告:北约向东欧扩张是“后冷战时代最致命的错误”,将“激化俄罗斯民族主义,重启冷战幽灵”。

2025年2月18日,德国《图片报》披露的美国国务院内部备忘录,犹如一枚战略核弹击穿欧洲政治心脏——文件显示华盛顿正考虑退出对1990年后加入北约的东欧成员国的安全承诺。若此传言坐实,北约赖以存续的第五条集体防御原则将沦为废纸,冷战遗产的崩解将进入倒计时。

北约的死亡并非始于今日。

北约三十年东扩史构成"遏制-扩张-反噬"的闭环系统。地缘政治领域的相互作用定律在此显现:1999年首次东扩时北约与俄罗斯实力对比为70:30,到2022年乌克兰危机时已演变为55:45。俄军现代化程度在2012-2022年间提升37%,而同期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战备率从78%降至61%。

这种力量再平衡触发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

其病灶深植于1999年首次东扩的战略傲慢:将原华约国家纳入防御范围,却拒绝与俄罗斯建立缓冲区。

1999 年首次东扩吸收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时,俄罗斯尚处叶利钦时代的虚弱期,其外长安德烈・科济列夫曾恳求西方:“给我们十年时间,俄罗斯会成为民主国家。”

但克林顿政府选择用坦克而非橄榄枝回应,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甚至坦言:“东扩是孤立俄罗斯的最佳方式”。

这种傲慢在 2004 年达到顶峰 —— 北约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收入囊中,直接抵近俄罗斯西北边境。俄驻美大使尤里・乌沙科夫曾向华盛顿递交抗议照会,却被视为 “败犬的哀鸣”。

莫斯科将此举视为“现代版《布列斯特 - 立托夫斯克条约》”,是对其地缘生存空间的系统性侵蚀。

地缘政治的力学定律在此显现:当北约的触角伸向乌克兰时,弹簧终于反弹。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北约以“防御性威慑”为名在波兰部署“宙斯盾”反导系统,实则完成对俄战略合围。

这种挤压最终在2022年触发俄乌战争,而北约的应对暴露出致命矛盾——既要通过军援乌克兰消耗俄罗斯,又惧怕直接对抗引发核升级。

俄乌战争的爆发,表面是普京的 “特别军事行动”,实则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终极反制。

美国前驻俄大使威廉・伯恩斯 2008 年密电所言:“乌克兰入约是莫斯科的红线中的红线”。而北约华沙峰会 2016 年决议 —— 在波兰部署多国部队、将快速反应部队扩至 4 万人 —— 早已为这场冲突埋下引信。

美国的抽身加速了北约的溃烂。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重启执政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公开宣称“欧洲安全需自力更生”,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副总统万斯更将矛头对准欧盟的“价值观堕落”,对俄乌冲突避而不谈。

这种姿态与1949年北约成立时艾奇逊“欧洲安全即美国安全”的承诺形成残酷对比。

欧洲的挣扎充满荒诞性和黑色幽默。

法国总统马克龙一面呼吁建立 “欧洲军”,一面默许阿尔及利亚天然气管道项目向俄罗斯暗送秋波;德国总理朔尔茨虽将国防开支提至 GDP 的 2%,却拒绝向乌克兰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

这种分裂折射出深层的文明困境:亨廷顿笔下的 “东正教文明” 与 “西方文明” 的断层线,正在第聂伯河沿岸撕裂欧洲。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称赞普京时,北约内部的意识形态统一性已名存实亡。

波兰则坚持扩军至GDP的4%,其外长甚至威胁“若美国退出,东欧将自组安全联盟”。

这种分裂折射出历史轮回:1914年欧洲各国因同盟条约裹挟卷入大战,如今却因同盟瓦解陷入安全恐慌。

更讽刺的是,北约秘书长吕特要求成员国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3%,但欧洲2024年军费总和仅相当于美国印太军费的三分之一。

军事技术的代差让危机雪上加霜。

俄军“萨尔马特”洲际导弹与“匕首”高超音速武器已形成不对称优势,而欧洲“未来空战系统”(FCAS)项目因法德技术争端停滞不前。

2024年11月,俄罗斯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后,北约的坦克与战机数量限制自动失效,但欧洲兵工厂的产能甚至无法满足乌克兰的炮弹需求。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北约 2016 年设立的 “混合战争” 应对机制,反被俄罗斯用于破解西方制裁 —— 通过能源杠杆与黄金储备,莫斯科在 SWIFT 断网后仍维持了卢布汇率稳定。

凯南的幽灵仍在游荡。

他在《核错觉》中预见的 “安全困境”,正以升级版形态重现:

美国试图通过退出条约摆脱战略负担,却迫使欧洲加速武装;欧洲追求防务自主,反而刺激俄罗斯强化核威慑。

这种死亡螺旋中,最大的输家恰是北约的 “神圣性”—— 当瑞典 2024 年成为第 32 个成员国时,没人再相信入约等于获得 “免死金牌”。

乌克兰成为这场溃败的祭品。

泽连斯基政府被排除在美俄利雅得和谈之外,特朗普更暗示接受俄方“实际控制线”作为停火条件。

这种背叛与1938年《慕尼黑协定》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何其相似——大国再次以“和平”之名交易小国主权。

北约的残躯或许会以“欧洲防务联盟”之名苟延,但失去核保护伞与情报网络支撑的欧洲,将在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中沦为地缘配角。

历史将铭记 2025 年为 “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元年——当美国卸下全球警察的重担,世界正式进入中美俄三巨头分治的多极新纪元。

0 阅读:0
泰宁看世界

泰宁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