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这是中欧班列刚建成时,美国媒体说:“中国人真是搞笑,搞什么中欧班列,

如梦菲记 2025-02-20 14:24:47

2011年,这是中欧班列刚建成时,美国媒体说:“中国人真是搞笑,搞什么中欧班列,现在成为笑柄了吧!”现在我们却靠着中欧班列,赚到了大钱,现在美国媒体又大惊失色,说道:“中欧班列的存在,对我们的海路运输,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人真是搞笑,搞什么中欧班列,现在成为笑柄了吧!"2011年春,当首列中欧班列从重庆缓缓驶出时,美国媒体毫不留情地发出嘲讽,在他们眼中,这条横贯亚欧大陆、全长11,0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不过是又一个注定亏损的"烂摊子"。   这趟满载电子产品的列车,正式开启了通往德国杜伊斯堡的漫长旅途,西方分析家们列举了中欧班列面临的重重障碍:复杂的跨国通关程序,不同轨距需要的繁琐转运,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与成熟海运路线的激烈竞争。   国际物流巨头公开表示,这种跨境铁路运输模式"不具备商业可持续性"。   2012年至2019年间,中欧班列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最初,装载率低下成为首要障碍——去程满载而回程空驶的情况屡见不鲜,苏联时期遗留的宽轨问题使列车在边境需要进行轨距转换,既延长运输时间,又增加成本。   更棘手的是跨境监管——每经过一个国家,货物就需要接受一次海关检查,这些挑战叠加在一起,使中欧班列在最初几年持续亏损。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在硬件设施方面,中西部地区围绕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等城市构建起辐射欧亚的铁路网络。   各地方政府推出了贴息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利用中欧班列开展国际贸易,中国铁路部门也积极与沿线国家合作,简化通关程序,优化运营管理。   尽管取得一定进展,直至2019年底,中欧班列仍未完全摆脱外界质疑,美国媒体依然将其描述为"政府补贴下勉强维持的政治工程"。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国际物流格局,随着各国采取封锁措施,传统的海运、空运线路陷入混乱,港口拥堵、航班取消、集装箱短缺,全球供应链面临崩溃风险。   就在这危急时刻,曾被嘲笑的中欧班列展现出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当大多数跨洲际物流通道陷入瘫痪时,这条铁路线保持稳定运行,成为连接中欧的"生命线"。   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达12,400列,同比增长50%以上,累计运送货物超113万标准箱,曾经的"经济负担"成为全球物流体系的中流砥柱。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欧班列在疫情期间承担起稳定全球产业链的重任,为欧洲运送大量防疫物资,同时保障了中欧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   到2020年底,西方媒体的论调已悄然变化,一些有远见的物流专家甚至预言,中欧班列将重塑欧亚大陆的贸易格局。   进入2021年,中欧班列迎来爆发式增长,2022年,班列开行数量突破16,000列,累计运送货物总量超400万标准箱,通达欧洲24个国家近200座城市。   货物结构也实现优化,从最初的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拓展至汽车零部件、高端服装、葡萄酒、奢侈品等高附加值商品,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运输时间缩短60%以上;与空运相比,成本降低近80%。   这种时间与成本的最优平衡,吸引越来越多企业选择中欧班列。   2022年,一位德国物流公司高管公开表示:"五年前,我们认为中欧班列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如今,它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通道,"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嘲笑中欧班列的美国媒体如今却警告:"中欧班列的存在,对我们的海路运输,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中欧班列从"笑柄"到"威胁"的转变,蕴含深刻启示,它证明了战略耐心的价值,展示了长远规划战胜短期利益的重要性,也彰显了开放合作的力量。   面对初期亏损和外界质疑,中国坚持推进这一项目的决心未动摇,这种坚持远见、不计短期得失的态度,使中欧班列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样重要的是各国密切合作,通过协调关税政策、简化通关手续、统一技术标准,共同打造了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应用和自动化水平提升,中欧班列的运营效率将进一步提高,更多线路将被开辟,使更多国家融入这一贸易网络。   在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中欧班列因其低碳特性,有望成为环保物流的典范。   从"笑柄"到"劲敌",中欧班列的传奇崛起重新定义了国际合作的可能性,这条横贯欧亚的钢铁大动脉,正连接不同文明,融通不同市场,谱写着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信源:中国网推荐——“赔本赚吆喝”“入侵欧洲”,西方当初抹黑中欧班列有多狠,现在就有多尴尬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