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年间,一位参加科考的考生不幸落榜,几经复读,当他第四次参加考试时竟然发现考题和第一年的一模一样,连主考官也是同一人,于是计上心来……这位考生仍然按照当年落榜的作文内容重新提交了答卷,没想到这次却意外金榜题名了。 世人皆知韩愈是大唐著名的文学家,却鲜有人知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韩简曾官至朝散大夫,父亲韩仲卿也曾在朝为官。 然而天不遂人愿,韩愈三岁时父亲便离世,这个家族的显赫地位也随之开始衰落。此时,长他十余岁的大哥韩会挑起了养家的重担。 韩会为官清正,处事耿直,对幼弟韩愈更是关爱有加。他延请名师教导韩愈读书习字,为弟弟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不料好景不长,韩会因参与朋友的案件被贬职,又因当地环境潮湿,染病不起,最终离世。幸而韩会的妻子郑氏贤良淑德,继续抚养小叔子韩愈。 郑氏虽为普通妇道人家,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变卖家产供韩愈读书,常常告诫他要继承家业,光耀门楣。 在郑氏的支持下,韩愈得以专心苦读。他博览群书,尤其钟爱《论语》《左传》等经典著作,文章写作功底日渐深厚。 这段时期的生活虽然清贫,却为韩愈打下了坚实的文学根基。他的文章气势恢宏,思想深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随着年岁渐长,韩愈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任,更要报答大嫂的养育之恩。 在这个过程中,韩愈继承了家族耿直的性格。他的文章讲究务实,不媚俗,不浮夸,这种风格与当时流行的骈文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这样,年轻的韩愈带着满腔抱负,踏上了他的科举之路。他不知道的是,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 时光飞逝,这位饱读诗书的少年即将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考验。韩家昔日的显赫已然远去,但韩愈心中那份追求功名的决心却从未改变。 贞元九年,二十三岁的韩愈第一次踏进科举考场。这一年的主考官是当时的著名文人张籍。 韩愈以一篇《论德》进行答题,文章言辞恳切,不做虚饰。然而放榜之日,金榜上并未见他的名字。 初次落第的韩愈并未气馁,而是继续埋头读书。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经史子集之中。 第二年春天,韩愈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风,不随波逐流。 可惜天意弄人,第二次考试的结果与第一次如出一辙。韩愈的文章再次未能打动考官。 正当韩愈准备第三次科举考试时,老家传来噩耗。抚养他多年的大嫂郑氏病逝。 韩愈放下手中所有事务,立即启程回乡奔丧。这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失去至亲的痛苦。 服丧期满后,韩愈再次投入到科举考试的准备中。这一次他更加专注于时事政论的研究。 然而第三次科举考试的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韩愈的文章虽然见解深刻,却因过于直白而不合考官心意。 连续三次的落第经历,让韩愈对科举制度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开始在文章中抨击科举中的种种弊端。 这一时期,韩愈与同样落第的孟郊结为挚友。两人常常以文会友,互相切磋。 在与孟郊的交往中,韩愈的文章风格更加成熟。他的文章不再局限于应试,而是真正关注现实问题。 贞元十二年初春,韩愈准备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的主考官竟然还是张籍。 让韩愈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考题与三年前第一次科举时如出一辙。他决定再次写一篇《论德》。 这一次,韩愈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文风,不媚不谄。只是相比三年前,他的文章更加老练。 三年的磨砺,让韩愈的文章在保持直率本色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韵味。这样的变化引起了张籍的注意。 张籍对韩愈这篇新作进行了细致的研读,这篇《论德》与三年前相比多了几分阅历与思考。内容虽同,却呈现出不同的韵味。 第四次科举考试的金榜揭晓,韩愈的名字终于出现在其中。他的直率作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终于得到了认可。 张籍在点评中指出,韩愈的文章风格独树一帜,不随波逐流。他赏识的正是韩愈这种坚持本色的精神。 韩愈由此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初任四门博士。这个职位虽不显赫,却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任职期间,韩愈开始创作了大量的文章。他的文风逐渐形成了后世所称的"韩文"。 他的文章既有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也有对文学创作的思考。这些作品为唐代古文运动开创了新的方向。 韩愈的成功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许多年轻学子开始效仿他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 他的一篇《进学解》,写出了读书人的苦闷与追求。这篇文章在当时的文人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随后,韩愈又创作了《师说》《原道》等重要文章。这些作品展现出他对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在仕途上,韩愈依然保持着他的耿直本色。这种性格特点为他带来了不少麻烦,也赢得了不少知己。 他与孟郊、张籍等人的交往更加密切。这些文人之间的切磋交流,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发展。 韩愈的文章开始在长安城中广为流传。他的名声也随着这些作品不断提升。 这位曾经三度落第的书生,最终成为了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他的经历证明,坚持自我终将获得认可。
大唐年间,一位参加科考的考生不幸落榜,几经复读,当他第四次参加考试时竟然发现考题
甜蜜游记
2025-02-21 12:03:05
0
阅读:16137
用户10xxx35
他有个侄儿,叫韩湘子,吹得一曲好笛子
用户10xxx44 回复 02-22 10:47
那是侄孙
落花吹雪 回复 02-22 18:38
抄得一手好文章
我是风儿你是沙
他还有后代跑去朝鲜半岛建了一个无耻的国家名叫韩棒,所以要收复朝鲜半岛
无趣
他是棒子的老祖宗
无趣 回复 02-22 08:33
老棒子,哈哈
用户10xxx70
韩愈“最终成为了唐代文坛的重要人物”?文起八代之衰,是华夏文史大宗师!
重重滴
朝显大夫,朝议大夫,X国将军,朝议郎等等这些,是称号,不是官职!
用户16xxx10
他有一个后人,是个行业翘楚,叫三平,拍电影的。
Alim
小编对古代科举认识不够,科举考试不是每年一次。
悼明 回复 02-22 20:22
唐代科举考试的时间没有固定,有时连续连年考,有时又好几年才开科。还有唐代(宋代)的科举考试分多科,如进士科、明经科、博学鸿儒科(宋代是制科)等多科考试,宋代时,以进士科为尊。韩文公不仅多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第四次才中进士,而且中进士后又多次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
悼明 回复 02-22 20:38
关于科举考试,唐宋与明清是不一样的。宋朝在继承唐朝科举制度的情况下,进行了改革,在真宗后期,逐渐把科举定为三年一个周期,明确以进士科为尊的同时,制科(博学鸿儒科)等同进士科,但不定期举行。苏东坡的进士名次极低,授官判司薄尉,基本上前途暗淡,后来苏东坡狠心去参加制科,定级三等,按制度,制科三等,等同于进士科状元,其弟苏辙也去考了制科,获五等。
总是被封号没有昵称
话说韩愈自从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后,带领潮州人民兴修水利万民仰颂,后来侄孙儿韩湘子特意与广济和尚于南宋孝宗赵昚乾道年间在韩江上修建了一座桥,就是为了方便叔叔每天过韩江爬韩山,到韩公祠休息![赞][赞]
总是被封号没有昵称 回复 02-22 19:39
八仙之一韩湘子嘛[哭笑不得][哭笑不得],潮州湘子桥的传说真的挺有意思的!
刘建波 回复 02-23 00:0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方天画戟
韩愈没有读本草纲目和徐霞客游记,最大的遗憾!
用户10xxx41
侄孙会修仙
babiwawawa
传说韩愈后来成了土地爷
用户96xxx10
荥阳郑氏是普通人家吗??!
真情到永远
胡编乱造,古代科举哪是每年一次?
重重滴 回复 02-22 22:09
不一定的,一般三年一科,但有时会有恩科,
达康1
他爹韩信的后代,话说韩信仅存的后代超级长寿,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