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数据表明,可能还有更多资金参与进来。
我们与瑞银量化团队合作,推出了(近乎)实时追踪人工智能相关股票拥挤度的工具。我们的分析表明,尽管中国人工智能相关股票的拥挤度有所上升,但与2023年6月达到的近期峰值相比,仍处于低位。此外,与美国人工智能相关股票的拥挤度评分在过去两年中上升了0.2相比,中国人工智能相关股票的拥挤度今年迄今仅上升了0.02。在此次反弹之前,机构投资者的持仓量较高,因此A股人工智能相关股票的表现逊于海外同类股票,不过此后机构投资者已减持了这些股票。另一方面,在此次反弹之前,香港和美国存托凭证(ADR)上市的人工智能相关股票的持仓量相对较低,因为海外投资者在去年10月的反弹之后抛售了中国股票。我们量化团队此前的分析表明,通常来说,拥挤度合理但呈上升趋势的股票在随后的时期会跑赢大盘。我们已将这些量化指标用于对大盘硬件、软件及互联网类股进行比较,结果见图(同时附上瑞银分析师的基本观点,如有)。
更多资金可能流入人工智能相关股票。
我们对国内人工智能相关股票的追踪(总结于本报告中,见图)显示,这些股票今年迄今已上涨24%,跑赢更广泛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表现突出的主要是香港和美国存托凭证(ADR)的互联网和科技股,今年迄今上涨31%,而A股科技股上涨9%。这可能反映出在前期,机构投资者对A股科技股已超配,而对于香港和ADR股票,机构投资者普遍低配。即便在近期上涨之后,香港和ADR股票的持仓水平似乎也未处于异常高位,而A股股票方面,机构持仓的下降意味着现在有空间增加机构持仓。来自其他新兴市场地区的资金流数据显示,今年迄今,只做多头的投资者(我们猜测主要是新兴市场投资者)已重新增持中国股票。
会有更多股票加入人工智能的热潮吗?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运营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并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这场涨势可能会扩大到更广泛的股票。不过,从中国的历史情况来看,科技股的上涨未必会带动整个股市的普遍上涨(请参阅我们之前的报告)。鉴于明晟中国指数目前的预期市盈率为11.3倍,接近11.7倍的历史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在投资者等待财报季结果、3月5日两会的成果以及4月1日美国贸易和经济政策审查之际,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些盘整。在当前阶段,我们更看好A股而非港股,因为A股今年迄今表现不佳(下跌16%),且对地缘政治因素的抵御能力更强。
鉴于部分科技股的大幅波动,我们已将一些大盘股的拥挤度评分数据汇总在图15至24中。此前,我们量化团队的分析表明,那些拥挤度尚可但有所改善的股票在短期内表现最为出色。基于这些标准,并结合瑞银分析师的基本面观点,我们已将阿里巴巴纳入模型投资组合(替换掉拼多多)。
我们对全年仍持乐观态度。
鉴于政府扶持性政策(财政、货币及监管方面)的出台、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以及房价下跌速度放缓,我们对全年仍持乐观态度。我们看好板块包括高分红股、互联网、 A 股 TMT 以及部分消费类股票,与大家共享。 DeepSeek[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