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得知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国人纷纷庆贺,谁料他却毫不客气说道:“搞错了,我不是中国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公布的消息如一阵旋风席卷中国科技界,当人们得知获奖者之一竟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时,这个喜讯立刻引发轩然大波,无数国人为之振奋,纷纷在各种场合传颂这个来自"钱氏世家"的又一位天才。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份欢欣很快就被一盆冷水浇得透凉,面对蜂拥而来的祝贺,钱永健却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不是中国人,是美国生,美国长的美国人。" 回溯历史,钱永健出身确实显赫,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父亲钱学榘更是钱学森的堂弟,两位堂兄弟年少时,因钱学榘家境困顿,全靠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资助,才得以共同在良好的环境中求学。 1935年,钱学森以优异成绩被公派赴美留学,钱学榘紧随其后,同样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然而命运弄人,1939年学成归国的钱学榘,虽满怀报国之志接手某发动机厂总设计师一职,却因国民党官员的贪污而心灰意冷,最终于1944年重返美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钱学森的劝归,顾虑重重的钱学榘选择了继续留在异国他乡。 正是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1952年,钱永健在纽约降生,命运给这个婴儿开了个玩笑,降临的礼物是一副过敏体质,童年时期的哮喘,让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尽情奔跑,却意外地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在父母的支持下,家里的地下室被改造成了一间小小的实验室。 虽然一次意外的小型爆炸让实验室转移到了楼顶,却丝毫没有浇灭钱永健对科学的热情,十六岁那年,他凭借对金属和硫氢酸盐的研究,摘得被誉为"少年诺贝尔奖"的西屋科学天才奖第一名,随后被哈佛大学破格录取。 从哈佛毕业后,钱永健放弃了已经钻研多年的化学领域,转而投身生物学研究,1980年,他发明了一种能够改变荧光色值的染料分子,这个突破性发现为他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他执着于研究那种能在水母体内发出幽幽光亮的绿色荧光蛋白,1994年,他的实验室终于找到了丰富荧光蛋白色彩的方法,这项发现迅速在医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最终助他摘得诺贝尔化学奖桂冠。 当许多中国人试图通过血缘将这份荣耀与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时,钱永健选择了直面争议,在他看来,科学家的成就与其血统无关,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由的科研环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种观点虽然让不少国人感到失望,却也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在全球化时代,人的身份认同早已不能简单地用血缘来定义。 有趣的是,钱家两支后人的命运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与钱永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七岁随父归国的钱永刚,在部队度过了九年的基层生活,而后通过恢复高考的机会重返校园,最终在国内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高级工程师和教授。 两个堂兄弟,因为父辈的不同选择,走上了迥异的人生道路,2016年,钱永健因骑自行车时突发脑溢血去世,永远定格在了64岁,虽然他未能实现再访中国的愿望,但他为人类科学进步作出的贡献,早已超越了国籍和血缘的界限。 钱永健的一生,既是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传奇,也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的现代寓言,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被简单地框定在血缘或国籍的范畴之内,真正值得珍视的,是他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这或许才是跨越争议,理解钱永健的最佳角度。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在美去世 系钱学森堂侄
毛主席生前两大未解之谜,却都与两个极其特殊的地点有关!其一,与韶山冲紧密相连。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