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外海面:百年匠心传承的岭南美食名片 一、历史溯源:百年工艺沉淀的文化符号 江门外海面始于清末民初,由旅居海外的华侨将广式面食技艺与西方烘焙经验融合改良而成。据《新会县志》记载,外海面因采用"双捞双压"手工工艺和特制竹升弹力,成为当时侨乡宴席必备的"银丝面"。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外海已形成专业制面作坊群,"龙溪面""南安面"等老字号声名远播。 当地人民据传:外海面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相传,外海人陈姓,在广州学得竹升面制作技艺,回乡后加以改良,创制出独具特色的外海面。早期,外海面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挑担叫卖,深受街坊喜爱。 二、发展进程:传统与现代的双向演进 工业化转型期(1980-2000年):引进全自动压面机,开发速冻保鲜技术,产品远销珠三角及港澳地区。 品牌化升级期(2010年后):通过非遗认证(2013年入选江门市级非遗),建立中央厨房标准体系,推出即食装、预制菜等新产品线。 文化赋能阶段:打造"面文化博物馆",举办"百年面香节",并作为江门侨乡手信送礼的礼品之一,2022年外海面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行业地位:中国面食产业的特色标杆 外海面以每根直径0.8毫米、长度1.5米的"银丝"著称,获评"中国十大面条品类"。其独创的"三洗三泡"和"三揉三压"工艺,使面条弹性系数达国际标准1.8倍。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2亿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小麦5000亩。 四、核心产区:一镇一品产业集群 主产区:外海街道龙溪村,拥有百年制面工坊遗址3处 延伸带:礼乐街道形成现代化生产基地集群,年产能超万吨 原料基地:崖门镇建设2000亩有机小麦种植示范区 五、品牌矩阵:老字号与新势力的共荣 百年老店 珍珍面家:1928年创立,坚持"三更磨粉"古法,连续五届获评"中华老字号" 龙溪面王:传承三代人的"竹升打面"技艺,2019年获米其林推荐 创新品牌 陈皮村:融合新会陈皮开发养生面系列,单品年销百万盒 面小满:主打年轻市场,推出卡通造型速食面获天猫美食类目TOP10 龙头企业 江门面业集团:建立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系统,产品出口至东南亚、欧美23个国家 结语 从街边小摊到百亿产业,外海面始终保持着"手工现做"的温度。这座承载着华侨乡愁的面食名片,正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输出,续写着岭南美食的当代传奇。2024年,江门市政府规划打造的"中华面食文化产业园"即将落成,将为传统美食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江门食品 美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门外海面:百年匠心传承的岭南美食名片 一、历史溯源:百年工艺沉淀的文化符号
徐恒辉老先生
2025-02-21 16:1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