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早逝而慈禧太后在1890年前去世,他是否能扭转清朝的颓势?在我看来,光绪虽然怀有改革的雄心壮志,但能力所限,他能掀起“狂澜”,却难言“力挽”。光绪帝的性格和能力问题注定他在掌权后仍难以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
第一,光绪帝的改革思想虽有新意,但在执行能力上却显得无力。戊戌变法时期,我们看到他虽然一心向往新政,但连自己的后宫都掌控不了,何谈朝廷大局?慈禧太后一手把持后宫,让太监、宫女们心怀慈禧,对光绪阳奉阴违。这种局面充分暴露了光绪权威的虚弱。更不用说朝廷中的顽固派,他们不可能因为慈禧的突然离世就改变立场,并全力支持光绪的改革方案。反而可能因为担心改革损害自身利益,而更加抵触和干扰。这样的内部环境,不仅增加了改革的难度,还使光绪的改革计划变成了无源之水。
第二,清朝当时的国力和社会状况亦是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晚清中国早已病入膏肓,甲午战争中的盘根错节足以说明当时清朝的积弱。此外,军事力量上的落后、官场上的腐败、民智的未开化,都是清朝面临的现实问题。即便光绪可以掌控大权,他所面对的环境依旧是一个内忧外患重重的国家。李鸿章曾言道:"中国积弱已久,非三十年不能恢复元气。"即便光绪即位早些,面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无力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这种国势下,不可能因为光绪一人的努力而迅速变得强大富庶。
第三,光绪帝的改革过于心急,缺乏稳步推进的策略。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变法方案,虽立意良好,但执行起来显得太过激进,几乎带有想一步登天的赌博性质。这种快速而彻底的改革思维,不仅无法赢得保守派的支持,甚至连一些本来支持改革的开明人士也觉得过于激进难以接受。国家机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任何大的变革都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推行,光绪的急于求成无异于孤注一掷,使改革更成为空中楼阁。
一个王朝的兴衰绝非一人之力能定。光绪早些年掌权,也许会给清朝带来短暂的新气象,但要真正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却是痴心妄想。一个时代的命运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单靠光绪一人,难以扭转乾坤。所以说,清朝的灭亡是一段历史的宿命,光绪再有雄心壮志,也终究敌不过时代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