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要历史的看,话说公元220年征战了一生的曹操一病不起,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六岁

虫虫看汽车 2025-02-22 09:28:22

看历史要历史的看,话说公元220年

征战了一生的曹操一病不起,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六岁了,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他也算活够了岁数。曹操是个豁达的人,对于生死一类的事儿看得很开,对自己的功过得失,似乎也无所萦怀,他留下了一份写的断断续续的《遗令》算是人生最后的一个交代。

曹操《遗令》全文如下: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这一段中有意思的重点在末尾,交代了自己的后事,简单来说就是,待我死后,找一处山岗简单入葬,无需什么金玉珠宝,即不占用良田,良田可以种粮食,也不设那些陪葬品,曹操知道这些陪葬品后世一定会被盗走,因为当年他就这么干过。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余下的篇幅,就是一些琐事的安排,比如卑妾和艺妓们平时都很勤劳辛苦,我死了以后,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不要亏待了她们,余下的熏香要分掉,不要用来祭祀,免得浪费,各房的女人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学着编丝带草鞋卖等等等等,颇有些絮絮叨叨、婆婆妈妈。

这就让后世的一些人非常看不起。其中苏东坡对曹操的《遗令》做出了相对尖酸刻薄的评价,大概是不屑的撇着嘴说:不管什么人,只有临难不惧,谈笑就死,才称得上是英雄,像曹操这样,临死之前哭哭啼啼、流连妾妇、封香卖履,算什么事儿啊,接着又说曹操平生奸伪、死见真性,意思也很明显,就是说,别看曹操平时人模狗样的,装的一副英雄豪杰气派,地地道道的一个奸雄,死到临头,还是露出了马脚。

但我倒觉得,曹操这份遗令,实在比那些充满了政治口号,写满了官腔套话的遗嘱要真实的多、也可爱的多,反倒是了不起的苏东坡多少露出了点儿庸人的尾巴,曹操不是杀人机器或政治符号,他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如果说平时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不得不把内心世界遮掩起来,那么临死之前就没什么顾忌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临终前的善言,流露出的是他对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感情。

曹操确实是儿女情长的人,他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享受天伦的时间不多,因此对家人的感情特别珍惜,据《三国志》后妃传裴松之注,曹操在临终前还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我一生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也不觉得对不起谁,唯独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子修就是曹昂,是曹操的长子,曹昂的生母刘夫人早逝,便由没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抚育,丁夫人也视为己出,后来曹昂阵亡,丁夫人哭的死去活来,说明曹操深知丁夫人与曹昂之间深厚的亲情。

民间历史中的各类文学作品、戏剧演艺为了吸引普通大众,投其所好,对曹操植入太多偏见,被塑造成一个十分单一的大反派,是有失公允的。看历史还是要结合历史看。

有时间再和大家分享一下周瑜周公瑾的故事,《三国演义》中神话诸葛亮,演绎他气到周瑜吐血,编写民谣“陪了夫人又折兵”等喜闻乐见的段子,全属子虚乌有的事,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气度不知大过诸葛亮多少,诸葛亮也没有那么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空城计也都和他没啥关系,军事才能也很一般。

0 阅读:90

猜你喜欢

虫虫看汽车

虫虫看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