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凭本事挣的钱,凭什么抓我!”2020 年,南京一女子满心不服。她靠着钻研天气预报,成功押中 900 次航班延误,获取赔付。可谁能想到,等来的不是财富自由,而是 “骗保 300 万” 的指控!
2015年,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李某,因航班延误获赔一笔钱。这让她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商机”。凭借对航空业的了解,她开始钻研起来。
她先在网上筛选出延误率高的航班,然后查看航线途经地的天气情况。一旦发现有极端天气,就觉得“稳赚不赔”。
为了不被察觉,李某还从亲朋好友那里骗来20多个身份证号和护照号。每次购票,她都用4 - 5个不同身份,每人最多买30 - 40份延误险。
她根本没打算坐飞机,所以时刻紧盯航班动态,若觉得航班不会延误,就赶紧退票止损;一旦延误,就马上向保险公司索赔。就这样,5年时间,她作案近900次,获利300万。
很多人看到这,可能会想,这李某真聪明,找到了生财之道。但从底层逻辑看,这就是违法犯罪。
保险的初衷是保障,是大家共同抵御风险的工具,李某却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她的行为破坏了保险行业的公平性,增加了其他投保人的成本,也让真正有需求的人可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再说,她用亲朋好友身份信息这事儿,完全不顾及亲情友情。为了钱,把身边人都拖进可能的法律风险中,这种行为实在不可取。
2020年4月27日,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频繁用不同身份理赔,怀疑遭遇保险诈骗,遂报警。鼓楼警方侦查后发现,这些赔款最终都进了李某账户。
4月29日,警方赶赴山东将李某抓获。在她住所,搜出大量记账笔记和航班信息材料,电脑里也有详细的索赔记录。
案件曝光后,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李某只是巧用规则,保险公司自己没把规则定好,现在却把她抓了,这不合理。还有网友调侃:“规则你定的,我利用了你的规则,你告我诈骗?”
但更多人认为,李某购买机票的目的根本不是出行,明摆着就是骗保,这种行为绝不能被法律袒护。还有网友感慨,要是人人都像她这样钻空子赚钱,谁还愿意踏实工作呢?
最终,法院判处李某犯有保险诈骗罪,处有期徒刑 6 年,罚金 50 万元,追缴违法所得 286 万元,并赔偿保险公司调查取证费 15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