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访问中国,当工作人员招待他吃饭时,他却说:“我不吃中

上瓦州杭 2025-02-22 12:12:08

1994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访问中国,当工作人员招待他吃饭时,他却说:“我不吃中国饭!"说完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日本罐头,埋头吃了起来。

村上春树,一个名字,总能引发无数讨论,有人痴迷于他构建的奇幻世界,有人沉醉于他笔下的都市孤独,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看似疏离冷漠的作家背后,隐藏着一段沉重的家族历史,一段他用一生去面对和救赎的历史。

1949年的京都,村上春树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童年时光里,父亲村上千秋的身影总是伴随着他,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让他早早接触到英语和欧美文学,为日后的文学之路埋下了种子,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悄无声息地转动,将父子二人推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村上千秋,一位日语教师,本应拥有平静安稳的人生,战争的阴霾笼罩了整个日本,他也被裹挟其中,成为侵华日军的一员,他跟随部队踏上中国的土地,亲历了那段残酷的历史,包括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战后,他回到日本,试图将这段记忆深埋心底,用打坐念经来寻求救赎,但这段历史就像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始终隐隐作痛。

少年时期的村上春树对父亲的过往一无所知,他敬爱父亲,如同所有孩子一样,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撞见父亲在佛龛前跪拜诵经,神情肃穆,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询问父亲原因,父亲的回答轻描淡写,却在村上春树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得知父亲曾参与侵华战争,这个事实让他难以接受,也彻底颠覆了他对父亲的认知,为了探寻真相,村上春树开始查阅大量关于侵华战争的资料,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也看到了父亲在这段历史中的位置,尽管父亲没有直接参与杀戮,但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甚至参与了处理尸体的工作。

这对于村上春树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原谅父亲的行为,父子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产生了无法弥合的裂痕,这段历史的阴影,深深地烙印在村上春树的内心,他开始频繁地做噩梦,梦中是父亲杀害中国人的场景,每次醒来都汗流浃背,心有余悸,他厌恶自己身体里流淌着与父亲相同的血液,认为那是罪恶的象征,这种负罪感,如影随形,伴随了他的一生。

1994年,村上春树受邀访华,在一次宴请中,他拒绝食用中国菜,并表示自己没有资格享用,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他傲慢无礼,有人则猜测他另有隐情,只有少数人知道,这背后是他对历史的忏悔,是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歉意。

除了拒绝食用中国菜,村上春树还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不生育子嗣,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背负家族的罪孽,也不想让这段历史的阴影延续到下一代,即使在结婚后,他也始终坚持这个决定,即使妻子不理解,他也从未动摇。

为了寻求内心的救赎,村上春树将这段历史的阴影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拷问,他用含蓄的笔法,映射了那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例如,《奇鸟行状录》和《刺杀骑士团长》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段历史,以及他对战争的思考。

然而,在日本社会,大多数人选择性地遗忘了这段历史,甚至拒绝承认曾经犯下的罪行,村上春树的反战立场和对历史的坦诚,让他饱受争议,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坚持,始终用自己的方式,呼吁人们反思历史,面向未来。

2021年,村上春树出版了《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在这本书中,他首次公开谈及父亲的侵华历史,以及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他为父亲的罪行谢罪,也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歉意,通过写作,他完成了与父亲的和解,也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村上春树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他用一生的时间,去面对家族历史的阴影,去寻找自我救赎的道路,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一个敢于直面历史的勇士,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和平的呼唤,在日本,像村上春树这样敢于正视历史的人并不多,他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

0 阅读:2
上瓦州杭

上瓦州杭

这是我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