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温州一老农来到金店,偷偷从怀里,掏出一本金册,想用它打个手镯,金匠正

如梦菲记 2025-02-22 13:25:35

1992年,温州一老农来到金店,偷偷从怀里,掏出一本金册,想用它打个手镯,金匠正要丢进炉里,突然发现,金册竟刻了不少古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春天,温州郊区的王大伯在整理祖宅旧物时,意外在一个陈旧木箱底下发现了一本金光闪闪的册子,这册子由多片薄薄的金箔叠成,每片上面刻有繁复的花纹和古老文字,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显然不是寻常之物。   王大伯将这一发现告诉了老伴,两人揣测这可能是祖上留下的陪嫁品或古董,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加上儿子刚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成了一笔不小的负担,夫妻俩决定将金册变现,希望能解决燃眉之急。   恰逢县城集市日,王大伯穿上一件干净的蓝布褂子,小心地将金册包在手帕里放入贴身口袋,前往县城的"永信金店",推开金店的门,王大伯略显局促地从怀中掏出金册,低声表示想把它打成一对手镯。   店员叫来了一位年长的金匠,金匠戴上老花镜,仔细查看金册的成色和重量,惊叹道:"足足有45克重!"正当他准备报价时,目光突然被金册上的刻痕吸引,只见他皱起眉头,用手指轻轻抚过金册上的文字,神情逐渐变得凝重。   "等等,这些花纹和文字……"金匠拿来放大镜,更加细致地检查起来,他的表情从疑惑变为震惊,随即招呼店主过来,店主接过金册后表情立刻变得严肃,询问王大伯金册的来源。   得知是在整理祖宅时发现的,店主建议请当地一位对古玩有研究的周先生来鉴定,周先生很快赶到,经过仔细观察,初步判断这可能是南宋时期的"金叶",一种极为珍贵的古代货币,为慎重起见,他建议联系温州博物馆的专家进行进一步鉴定。   几小时后,温州博物馆的林教授到达金店,他戴上白手套,借助放大镜和测量工具,对金册进行了全面检查,鉴定结果证实,这确实是南宋时期的金叶,属于"韩四郎十分金"系列,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林教授详细解释了金叶的历史背景,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经济需要,政府铸造了这种特殊货币,"霸北街西"指的是金叶铸造地点,位于当时的临安城,"韩四郎十分金"则是官方品质认证,表明这批金叶由临安府的韩四郎负责监制,成色达到最高标准。   "这种金叶当时主要流通于富商大贾和官宦之家,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它可以按需切割成小块使用,适合大额交易,从您家中发现这样的金叶,说明您的祖上可能与南宋的贵族或大商人有某种联系。"   王大伯听得入神,突然想起自己原本的目的:"这么珍贵的文物,应该值不少钱吧?"林教授严肃地回应:"老乡,这不仅仅是一块金子,而是一件国家级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这类重要历史文物应当上交国家,由专业机构保管和研究。"   林教授继续说道:"国家对上交重要文物的公民是有奖励的,虽然不会按金子市场价格计算,但考虑到这件金叶的历史价值和保存状况,奖励金额应该不会太低,"王大伯陷入了思想斗争,一方面,他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家庭的现实困难又如此迫切。   就在他犹豫之际,金店老板提议先垫付一笔钱给王大伯,等国家奖励下来后再归还,这一提议如雪中送炭,王大伯最终决定将金叶上交给温州博物馆。   三个月后,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这枚南宋金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温州博物馆专门为它设立了展柜,向公众展示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展柜说明牌上,特别提到了王大伯发现并无私捐献的事迹。   国家给予了王大伯丰厚的奖励,不仅解决了儿子的学费问题,还帮助他修缮了老宅,更令他欣慰的是,这枚金叶引起了历史学家对温州地区南宋经济的重新研究,为当地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地政府邀请王大伯参加了金叶特展的开幕仪式,在闪光灯下,朴实的老农民显得有些拘谨,但眼神中流露出自豪与满足,在接受采访时,他简单地说:"这是祖宅里的东西,应该归国家所有,能为保护文物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   金叶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整个温州,甚至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人们纷纷赞扬王大伯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一事件也唤起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金店老板的善举得到了回报,他的店铺因此名声大噪,而那位识别出金叶价值的金匠,则被温州博物馆聘为特约文物修复顾问。   时至今日,在温州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那枚南宋金叶依然闪烁着柔和的光芒,述说着它穿越千年的不凡旅程,以及一场惊心动魄的文物抢救行动。 主要信源:温州博物馆官网、《特殊货币--金叶子》

0 阅读:5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