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一直说只有四界不会再增加了,现在加个尚界,我猜是有更上面的大领导出面促成的合作,上海也想拉一把本土企业,靠特斯拉是不行的。余承东很清楚现在的能力的边界,所以这么说,现在四界就已经很吃力了,再来个尚界,这是真不好搞了,只能是他做不了主或拒绝不了的更上层领导找上来了。为什么吃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华为不是亲自下场贴标而是利用自身的能力重新打造品牌,这个影响力差非常多,你看雷总亲自下场贴小米标就能看出来,小米发布的时候影响力就已经比问界大多了。我朋友先买的问界M7,提车后没人认识这个车是啥,这一年多算是有不少人认了,但是这里面很多人也是冲着华为去的。后来另一个朋友买了智界R7,这个就更没人认识了,连个标也没,你说鸿蒙智行?不好意思,认知度更低。一个品牌的成长过程是比较慢的,这就会造成整体容量增长的慢,里面再分几个品牌,这几个界未来就可能相互打架。 另一方面是配合的问题,毕竟不是华为自己下场造车,这就涉及到两个厂商合作,智选车模式是华为主导的,你想赛里斯这样的当初都不愿意躺平,何况其他厂商,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拉扯磨合。奇瑞这个得磨合两年了吧,才走上正轨,上汽的实力那是比之前的几个都强的多,这个合作希望顺利吧。本来就一堆事儿,还有相互配合扯皮的事儿,这个就特别费精力,现在华为这边应该是精力不够用了。 余承东说不会再增加也是基于目前的能力来说的,有点承受不住第五个,现在加进来一个,估计要招不少人,不然这帮人是真的得累死。就目前来看,上汽抓住这波学好怎么定义产品,打造品牌,管理,营销这些,会有很大的帮助,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对于华为来说,后面还有更头疼的。比如现在尚界进来,定位15-25万元的区间,看似不冲突,但是再发展呢?你看智界S7已经掉到这个价位区间了,问界M5呢?再比如享界要做好就肯定不能局限于这样价位的一个行政轿车,你看上汽刚进来就拿到15-25万这个更容易走量,更好卖的区间,我估计其它厂商也会有想法,所以后面很不好搞,怎么搞我也很期待。 当然,以华为终端的能力,不下场亲自造车而是帮助车企打造一个新品牌其实不难,我相信只有问界一个品牌,会比现在成功的多,但是要分成几个这就真的不容易了,一个大嘴得分成5个小嘴,很难很难,非常难,但是没办法,谁让你能力强呢,能帮助这些国企的也只有你了。
余承东看着没有之前那么兴奋和精神,上汽集团和华为合作推出尚界品牌,上汽集团自己官
【3评论】【1点赞】
此账号已注销
你说得有点道理。问题是这个问题真正的不是余总说了算。华为的野心就是做汽车界的博世!为车企负智能。为传播推广华为的智驾汽车技术。也唯有自己不造车。才能够打消那些车企的顾虑和不安。华为的有位曾经轮值执行主席说过,华为如果亲自下场造车,纵然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会在智能汽车领域中拥有一席之地,却会把所有的车企当成了竞争对手,自己研发的智能汽车技术却得不到别车企的应用和推广,等于十多年的研发白费力。也唯有赋能于车企,协助车企造好车,才能把华为自己研发的技术专利推广开来。华为和车企共同建立的四界,就是华为和车企为推广华为智驾的标杆。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大车企采用华为的智驾技术!现在看来华为的初步目标已经开始实现了!华为引望公司的成立,就是标志着华为智驾技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大车企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