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你好大的胆子,你的兵是天兵天将调不动的?今天你不给我讲出个子丑寅卯来,我便把你的职撤掉。可不料等粟裕说完,不仅没撤职,还升职了。 1948年春夏之交,中国大地上的国共对决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东北战场上,蒋介石的五十万大军正被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陷入被动局面;华北地区,傅作义部队被杨成武牵制,难以全力南下增援;唯独中原地区,我军兵力相对薄弱,仅有十个纵队,国民党几乎控制了所有城市,成为了全国战局中的一块短板。 就在这关键时刻,194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了延安,迁往河北西柏坡。当天清晨,黄河岸边挤满了送行的民众,毛泽东渡河时,船到河中,人群突然唱起了《东方红》。 6月初,刚刚在西柏坡站稳脚跟的中央军委便召开了关于进一步扭转中原地区战场态势的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从华东野战军抽调几个纵队南下,分阶段进入闽浙赣地区,摆出威胁南京上海的姿态,以此打乱蒋介石的部署,迫使国民党军队从北方向南方回援,从而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盘活中原战场。同时,这支南下部队将来还能在大军渡江作战时充当接应力量,实现里应外合,攻占南京。 然而,当中央军委将这一南下命令下达给华东野战军后,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陈毅、粟裕连续三封电报,却始终未见行动。 在华野指挥部,陈毅和粟裕收到命令后进行了深入讨论。粟裕认为,当前黄淮战场形势发生了微妙变化,南下虽然能够牵制敌军,但会分散我军主力,不利于在中原地区形成优势兵力。 面对华野指挥部的态度,毛泽东决定亲自召见陈毅和粟裕,当面询问情况。他让人转告二人来西柏坡吃饭,实则是要当面问个明白。 得知被召见的消息后,粟裕并没有惊慌失措。在动身前往西柏坡前,粟裕做了充分准备,带上了详细的战场态势分析资料和作战方案构想。 当粟裕抵达西柏坡后,一场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晚餐会面拉开了序幕。"报告,红28团粟裕向毛委员报到",粟裕以当年在井冈山担任警卫连长时的报告词向毛主席行礼。 陈毅始终保持沉默,如同置身于一场现代版的鸿门宴。晚餐过后,毛主席收起了笑容,直接转入正题,语气变得严厉起来:"粟裕,咱们谈正事。你是怎么回事?三令五申让你下江南,怎么就讲不通呢?你粟裕的兵是天兵天将?我调不动吗?今天你不给我讲个子丑寅卯来,我撤你的职……" 粟裕没有慌乱辩解,而是请求到军委作战室进行详细汇报。在作战室里,粟裕拿出准备好的沙盘和作战地图,开始了他的战略阐述。 粟裕的分析条理清晰,切中要害,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他进一步指出,中原地区靠近山东和晋冀鲁豫老解放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打歼灭战时,可以获得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目前,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陈谢兵团三支主力共计十个纵队,都集中在中原一带,完全具备了打大歼灭战的条件。 相比之下,如果南下作战,我军将不得不分散兵力,顾此失彼。粟裕还引用了毛主席曾经的战略观点:"谁要统一中国,首先要控制中原。"基于这一系列分析,他认为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比南下更为适宜。 整个汇报过程中,毛主席始终没有打断,只是全神贯注地盯着地图,在烟雾缭绕中思考着什么。当粟裕讲完后,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等待毛主席的决断。 片刻之后,毛主席抬起头,语气坚定地提出了两点意见。首先,他承认粟裕的想法比自己高明,是正确的,表示自己考虑不周,战场形势确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决定收回南下命令。但接着,他向粟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十个纵队的兵力,能否歼灭同等数量的敌人? 面对这一直接问题,粟裕先是表示有困难,但毛主席追问:"我是问你办得到办不到?"语气中的威严使问题变成了一道非选即弃的考验。粟裕坚定地回应:"办得到,我愿向中央立下军令状。" 粟裕的自信与担当打动了在场所有人。毛主席随即宣布了第二点决定:为了实现总决战目标,需要加强华野和中野的协同作战能力,因此调整指挥体系,由陈毅同志到中原野战军担任副司令员,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这一出人意料的人事调整方案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陈毅更是大度地表示,可以干脆不要"代"字,直接将华野交给粟裕指挥,这样更便于作战。然而,粟裕却连连摆手拒绝,坚持认为华野离不开陈毅的领导,自己仍愿意做副手。 面对两位将领的互相谦让,朱德适时提出了调和意见:陈毅在华野的职位保留,粟裕仍在陈毅领导之下,但升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表示只要有陈毅的指导,自己就能安心指挥作战。 陈毅幽默地总结道:"这是米粑粑粘住了糯米饭,想甩都甩不脱喽。"这句话引得满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原本紧张的气氛一扫而空,大家对即将开始的大反攻充满了信心。 就这样,粟裕从一开始被质问"你的兵是天兵天将调不动的",面临撤职威胁,到最后不仅保住了职位,还获得了升职。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