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骗了我们20年?我国风洞里的F-22模型,早就告诉世界真相了。网上曾说F-22升力系数达到2.0,逼迫我国费尽心思把歼-20升力系数提高到了2.2,结果最后证明F-22升力系数只有1.6——但很可惜,这就是个“爽文段子”而已,因为我国科研人员不会误判升力系数这么基础的数据,为什么?你想一想,全世界哪个国家有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的风洞群?当然是我们,这些风洞群投入使用以来,基本就没停过,不仅把F-22、F-35这些“强敌”战机吹了个遍,就连那些脑洞方案全都吹了个遍。
什么?你问我们哪里来的F-22的精确的气动外形模型?答案很简单,我们自己设计了一遍啊!你以为我们没有那个能力吗?虽然几十年前,我们航空工业在结构材料、航电等领域与美国有明显差距,但是在最核心的总体和气动方面,我们一直坚持跟进,基础打得非常扎实,等到后来2000年之后材料和电子技术补上了,立刻就厚积薄发。如果只是还原F-22的气动外形,即使不够精准,那我们也能做到大差不差。
别忘了,F-22原型机(不是YF-22)在1997年就首飞了,歼-20在2000年就开始立项预先研究了,用风洞和超算还原一下F-22的升力系数,就像写作业一样稀松平常。早在多年前的公开视频中,我国就公布了FL-51风洞内部的F-22、F-16等美制战机的吹风试验画面。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阴谋论,我国不可能误判F-22的真实升力系数指标,更不可能用错误的情报来影响歼-20的设计指标。
那么歼-20为什么能搞出高达2.2的升力系数?因为我们本来就做得到,就这么简单,跟F-22没关系。
好人好事
泄密
用户94xxx78
鹰酱撒慌成性,兔子实干兴邦!
不再乎
一般来讲,像科普文章你最好不要讲升力系数,不妨把它折合成常用巡航速度下的升阻比,这样一般人抬眼就能看得懂。因为升力系数这个概念虽然对于设计者和专业人员来讲很有用,因为它能形成简单恒定的公式,便于计算。但对于外行的爱好者来讲可能有点太不直接了,也太单纯了,有点说明不了问题,这个东西体现的是机翼单位面积能够产生升力的能力,但是这个数值很不直观,和具体产生多大升力不对应,而且体现不出产生升力时所消耗的推力。如果你做科普,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你直接将某一速度下的升阻比更加的直接,这会把飞机的重量和推力直接挂钩,简单的正比关系,小学数学都能算的明白,阅读者会对这个飞机真实的气动水平和飞行能力有一个简单直接的认知。
用户11xxx47
我国科研人员拿着F22飞机仿制模型吹风洞是吹出1.5升力系数,但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信念,肯要造出升力系数超2.0的飞机,再加上那时中国航空发动机性能差,升力系数再不补救,岂不是J20一造出就捱打?所以美国逼出中国最强飞机,应记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