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新加坡被迫独立,国民希望将汉语确立为国语,但李光耀却态度坚决,宣称汉语永远不会成为新加坡的国语。
新加坡,弹丸之地,却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熠熠生辉,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却选择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这背后的逻辑耐人寻味,难道仅仅是因为实用主义,或者说,这是一个精心布局的国家战略?
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加坡家庭中使用英语的比例接近一半,而使用汉语的比例略高于此,这只是表象,深入探究会发现,将英语定为国语,并非简单的语言工具选择,而是关乎国家认同、地缘政治以及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战略决策。
1965年,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当时的新加坡地少物薄,基础建设亟待展开,摆在李光耀面前的,是重重困境,其中最棘手的,莫过于语言问题,国语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新生国家的凝聚力与未来走向。
当时,代表华人社群的中华总商会曾向李光耀建议将汉语定为国语,理由很简单,新加坡七成以上的人口都是华人,然而,李光耀断然拒绝,这强硬的姿态,预示着新加坡的语言政策将走向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事实上,新加坡的语言环境并非一片空白,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英语早已深入社会各个层面,不少华人上了英国的学,对那边的体制、文化和语言都有了挺深的感情,这种历史渊源,为英语成为国语埋下了伏笔。
仅凭历史因素,不足以解释新加坡的语言选择,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治考量,新加坡是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以华人为主,还有马来族和印度族等不同民族,如果将汉语定为国语,势必会引发其他族群的不满,不利于国家团结和社会稳定。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更受各种族欢迎,它保持政治中立,有效连接不同文化,此外,独立之初,新加坡与周边国家关系微妙,周边国家对新加坡华人社群也抱有一定戒心,选择英语作为国语,可以淡化新加坡的“华人国家”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缘政治压力。
除了政治因素,经济战略也是新加坡选择英语的重要驱动力,建国初期,新加坡的经济比较弱,主要靠做中间生意来发展,为了吸引西方投资,发展经济,将英语定为国语成为必然选择,李光耀在这方面很有心得,他四处奔波于欧美国家,大力推广新加坡,吸引外国投资。
新加坡因为英语的广泛使用,得以轻松与世界接轨,更顺畅地融入国际舞台,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李光耀政府还大力发展教育,设立高额奖学金,鼓励学生赴西方留学,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英语能力的人才。
李光耀个人的经历和语言观,也对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在其自传中,他曾坦言自己年幼时不懂中文,导致与华人文化产生隔阂,甚至经历了“身份危机”,这段经历,或许让他对汉语的推广抱有复杂的情感。
即便如此,李光耀并没有全盘否定汉语的价值,他最初的设想是推行“双语政策”,希望国民既能掌握英语,又能学习汉语,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传承中华文化,然而,现实的困境是,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对学生来说负担过重,导致语文成绩普遍不佳。
新加坡政府最后改了政策,决定让英语当主语,汉语当辅助语,新加坡当时实行的语言策略,显然是个正确的选择,它为新加坡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不过,英语的广泛使用也引发了对本土文化传承的难题。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汉语水平不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在慢慢减少,如何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取得平衡,成为新加坡面临的新课题,中国发展势头强劲,汉语在国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加坡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其语言政策,在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
这事儿不只影响新加坡,也给其他搞多元文化的国家提供了学习的例子,新加坡的语言选择,并非简单的语言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做出的战略抉择,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