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病毒性心肌炎,辨从外邪,内舍于心

寻桃聊健康 2024-04-15 01:42:13

蒲辅周:病毒性心肌炎,辨从外邪,内舍于心

蒲辅周,号启字,四川梓潼人,生于1888年,卒于1975年,是当代最著名的中医学家之一。先生的治学特点可概括为八个字,即勤、酷、专、恒、严、思、用、活。勤,指勤奋学习,勤学好问,躬身实践。酷指蒲氏酷爱学习。蒲氏平生嗜医而专于医。恒,指蒲氏学习中医理论、专心治医的恒心。严,蒲氏治学严谨。思,蒲氏读书精思、善思。用,蒲氏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活,蒲氏辨证论治十分灵活,处方用药轻灵纯正。蒲氏注重辨证求本,保护胃气。对于久病正衰患者,主张衰其大半则止。在疾病调理上尤重食疗,认为药物多系草木金石,其性本偏,使用稍有不当,不伤阳即伤阴,而胃气首当其冲,胃气一绝,危殆立致。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自19世纪中叶Fiediei首先发现此类病例以来,随着病毒学说研究的深入和诊断方法的改进,人们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但对病毒如何引起心肌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因而现代医学迄今仍缺乏控制本病的有效疗法。近20年来本病的发病率似有上升的趋势,成为中、青年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而死亡。随着本病在心脏疾病中日趋突出,已广泛地引起重视。

中医学无“心肌炎”之病名,结合本病病位、病性及主症,主要归属于“心悸”“怔忡”之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某些证候的描述,如“心中儋儋大动”“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并提出此病与天时不正、感受六淫病邪密切相关。东汉张仲景提出应用炙甘草汤、真武汤等有效方剂进行辨治,为后世辨证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历代医家多遵《内经》《伤寒论》的临床思路治疗本病,并有所充实。如元代朱丹溪提出了血虚致病的理论,清代王清任对瘀血导致的心悸作了补充,明代张景岳还提出了“患此者速宜节欲房劳,切戒酒色”等护养措施。蒲辅周治本病,主要是辨从外邪,内舍于心。

病毒性心肌炎所引起的心悸症,即是由于外邪入侵、内舍于心、伤气耗阴所致,临床辨证多见于气阴两虚证候。炙甘草汤主要功效为益气补血、通阳复脉,适用于气虚血少、心阳不振、虚烦不眠、脉结代等症。本病选用此方,正合“治病求本”之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由冠心病、高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各种心肌疾病导致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从而引起窦房传导功能障碍,出现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为主的心律失常,甚则出现晕厥和猝死。由于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早期诊断及治疗,现代医学、中医学都有一定困难。蒲辅周之治,辨证与方药,俱有重要临床价值。

蒲辅周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思路,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精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他强调,面对病毒性心肌炎这样的复杂疾病,首先要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它,明确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紧密结合中医理论,深入剖析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在蒲辅周看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既与外邪的侵袭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邪是疾病的诱因,而脏腑功能失调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因此,治疗时既要注重驱邪外出,又要兼顾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在具体治疗方法上,蒲辅周注重个体化治疗,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他认为,每个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他还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认为现代医学在诊断、检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中医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除了治疗外,蒲辅周还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调养。他认为,预防是减少疾病发生的关键,而调养则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因此,他提倡患者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总的来说,蒲辅周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思路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他的学术思想不仅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蒲辅周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