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话唐诗(122)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寒荷趣事 2025-03-20 22:33:50

乔话唐诗(122)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枝城市西北,在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紫台:即紫宫,此指汉宫。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此借指匈奴之地。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墓草长青故曰青冢。画图:《西经杂记》卷二载,元帝后宫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多则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昭君不肯,遂不得见。及赐单于,临行召见,貌为后宫第一。春风面:形容年轻美丽的面容。环珮:古代妇女所佩之玉器。胡语:胡音。 译文:千山万壑如波涛般涌向荆门,昭君出生的村庄尚且存在,离开汉宫,直接去了北方大漠,黄昏中,只留下了一座青青的坟墓。仅凭画图来鉴赏昭君的容颜,环珮作响疑是她游魂月夜归来。十年来,琵琶弹奏的依然是胡音,曲中分明充满了昭君的怨恨。 赏析:杜甫漂泊西南,远离故乡,此时正寓居三峡之上的夔州,站在白帝城的山上,展开了驰骋的想象:群山随激流奔涌荆门,江边上的昭君村若隐若现,遥想当年昭君出塞,远嫁匈奴,一别汉宫,埋骨青冢,那种“凭图省识,帝不见遇"的怨恨和对故乡故土的无限思念,引起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和强烈共鸣! 全诗叙事明确,无议论之语,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土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有“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称呼。有诗文一千四百多首,被称为"诗史"、“诗圣”,以律诗、古体见长。杜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的作用,对唐代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0 阅读:4
寒荷趣事

寒荷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