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4岁的李安甫与恶魔川岛偶遇,他点头哈腰地问好,让川岛放松了戒备。“

时说历史 2025-03-25 11:09:59

1939年,14岁的李安甫与恶魔川岛偶遇,他点头哈腰地问好,让川岛放松了戒备。“好孩子”的话音未落,川岛圆瞪着双眼怒视着面前的孩子。

李安甫,原名李正西,自幼聪颖好学,对武术和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年时,李安甫随父亲回到乐陵刘桥村。由于家境殷实,他的家族有条件让孩子们进入私塾学习。他年仅4岁时,便偷偷跟随叔伯兄弟在旁边背诵《三字经》和《百家姓》。据李安甫回忆,叔伯兄弟的名字取自“中华民国”,而自家兄弟四人则分别以“东西南北”命名,他排行第六,被称为“六弟”。

除了聪明好学,李安甫自幼展现了对武术的热爱。他在村中大地主、开明乡绅王世农创办的“进德社”中练习拳术。这类似于现在的少年宫,由护院专门教授少年打拳练武。虽然训练辛苦,踢腿后经常疼得爬不上炕,但李安甫总是咬牙坚持。两年后,他已能够熟练打出多套拳法,在村中少年中颇为突出,成了无人能敌的小“武术家”。

李安甫的军事才能也在早年显露。他在学校跟随老师学习吹号,为参军入伍积累了技能。然而,为了进入部队的司号班,他特意假装不会吹号,以便能够“重新学习”。机缘巧合,司号班班长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在短短一周内,李安甫熟练掌握了单管号的吹奏技巧,最终成为号兵文化教员,并在三个月后被提拔为班长。

参军不久,李安甫便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作为新兵,他对战场的凶险毫无准备。初上战场,他听到炮弹和枪声后感到耳鸣脑胀,甚至一度不知所措。“俺是打过枪,但没打过仗。那时候怕子弹打中,怕疼!”他说。然而,当指挥官命令他吹号时,他立刻爬上一座坟头,举起号角奋力吹响。司号长见状,连忙拉他卧倒,并教他“脸朝天吹号”。于是,他靠着坟头,蹬着土,坚持吹了一夜号角。

这场战斗从午夜持续到黎明,成功消灭了张万顺的大部分武装力量。战后,李安甫的嘴因连续吹号肿得老高,战友笑他“这一仗吃胖了”。尽管嘴部疼痛难忍,但李安甫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追溯李安甫成长和参军的经历,不得不从1937年日军肆虐中原大地的时候说起。彼时年仅12岁的李安甫亲眼目睹了日寇的野蛮暴行和欺凌百姓的丑恶嘴脸,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他毅然投奔八路军,恳请参与抗击日寇的斗争。

当时的八路军将领肖华听闻此事,被这个小男孩的诚意和勇气所感动。两年后的1939年,李安甫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神枪手了。接到刺杀川岛的密令后,李安甫没有贸然行动,而是部署手下暗中摸清川岛的日常起居和行动规律。功夫不负有心人,侦查员发现川岛每天早上7点都会从官邸出发,走固定的一条路线去往训练场。

李安甫一听就知道,这条路就是刺杀的最佳位置。为了避人耳目,李安甫特意乔装打扮成一个学生模样,神态自若地朝着川岛会经过的必经之路走去。此时的李安甫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天真无邪的孩童气,就连见多识广的川岛也难以将他与刺客联系在一起。

就这样,1939年的一个清晨,14岁的李安甫和恶魔川岛狭路相逢。少年恭敬地弯腰问好,川岛也放松了对这个"手无寸铁"的孩子的戒备,却没想到这个举动酿成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好孩子"的话音未落,李安甫就掏出了枪……

"砰砰"两声枪响在寂静的街道上格外刺耳,子弹准确无误地击中了目标。川岛捂着胸前的伤口踉跄倒地,疼痛让他的脸部肌肉不自然地扭曲着,嘴里发出模糊不清的呻吟。鲜血从弹孔汩汩涌出,很快在他身下汇聚成暗红色的血泊。

李安甫,人称“野马”,是一位让敌军闻风丧胆的神枪手。他在战场上的身影如鬼魅般出没,屡屡以出奇制胜的战术立下赫赫战功。他曾成功刺杀7名日本军官,成为抗日战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常笑称自己有两个“老伴儿”:一是从不离身的“枪”,另一则是他的挚爱——妻子卞秀兰。

李安甫与卞秀兰在战火中相识、相爱,他们的爱情既刻骨铭心,又深深融入了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卞秀兰去世20多年后,李安甫仍难以掩饰对她的思念。他常在夜晚梦见两人携手共度的岁月,而这些思念最终化作一封封写给“亲爱的老伴儿”的“情书”。对李安甫来说,“此生许国亦许卿”的承诺是对爱最真挚的坚守。

战争结束后,李安甫与卞秀兰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作为革命伴侣,他们尤为珍惜战火洗礼后得来的甘甜日子。1957年,李安甫退役后在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任职。他兢兢业业工作26年,直至58岁时退休返乡,与妻子共同安度晚年。两人用政府发放的安家费盖了新房后,将剩余的8.8万元主动归还国家。

两人育有5个子女,四个生活在老家。为了给后代留下记忆,他开始撰写回忆录。截至2022年,李安甫已写成6大本《革命回忆录》,用文字记录下属于他的抗战岁月。闲暇时,他也画些简笔画自娱自乐。

作为一名抗战英雄,李安甫先后获得“一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等十余项荣誉。2018年,在《魅力中国城》节目中,93岁的李安甫回忆起刺杀日军茨谷五雄的经历。他提到自己当时心中的独白——“我杀了你!”

0 阅读:52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