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条评论。
“在孩子面前表现平和,尽量言传身教,用各种方法教育,然后男人发一次火,立马感觉成果被糟蹋了。”
我觉得挺有代表性的,也是我曾经的想法。说说后来是怎么消化这个问题的。
第一,不拿别人的短处来比自己的长处。
大多数家庭里面妈妈是育儿前线的角色,知识储备、育儿经验和弹性都比爸爸更好,女性的情感表达也比男性更细腻。
所以如果说,大多数的妈妈比爸爸更擅长育儿,应该算是个普遍现状。
我们先想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已知自己的孩子在数学方面不如别人擅长,我却老拿他去和别人对比,白白生气的肯定是自己啊。
那就把孩子替换成老公呗,他确实不擅长这个活儿,那我们就不要期待着他变得和我们一样棒,不然白白生气的肯定也是自己。
第二,发现爸爸的长处。
我们总盯着孩子缺点的时候,就很难发现他的长处,缺点会一次又一次验证我们的想法——你好差呀!慢慢泛化成这人啥啥都不行,啥啥都碍眼。
换到老公身上也是。一个人不会满身缺点的,要不你当初为啥嫁他?只是育儿在妈妈的生活中比重变大了,成为目前家庭交流内容的重心,所以我们会更容易盯着他所呈现的缺点。
那么除去育儿以后呢?爸爸有没有别的优点?比如会搞一些小浪漫,会主动上交财务,会关心长辈,会坚持运动,会认真下厨,不抽烟喝酒……
人是立体的,育儿生活是我们漫长夫妻生活的一段路而已。他不是不能陪你走,而是这一段路他确实走得没你快。
第三,用还是不用
想象一下你是老板,老公是一名员工。如果你知道他在某项工作的能力达不到预期,你会不会用他呢?
你会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是,哎哟这人不行,弄不好还惹我生气,还不如我自己干呢;要么就是,能分担一点是一点,差不多行了,别要求太高了。
所以只要想清楚这点就行,无非就是自己的选择。要么自己累,但是没人惹你心里舒坦;要么自己轻松点,就放低要求,所谓“爸爸带娃活着就行”,不能既要又要,满足一个就行了。
第四,不一致才是正常的
夫妻双方都能在育儿问题上达成一致,那是理想状况;达不到也是正常的,前面二三十年你们的成长经历那么不同,肯定有习惯和观念的不一致。
像我成为亲子沟通讲师已经7年了,恩爸还是非常坚定地“近朱者偏不赤”,完全不受影响。人的观念改变起来很难,很多时候不是他想改就能改的,更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
如果有时候爸爸哪里做得不好,不要解读成“故意给我添堵”,没准是好心办坏事的。他也想参与,也想帮忙,但是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好像孩子见你生病,给你端杯水,结果把水洒了一地,你觉得他是好还是坏呢?
第五,孩子的视角不一样
不要把孩子想得太脆弱了,被吼一下或者打一下就怎么怎么了(当然尽量避免),没有人能保证永远克制、永远没有行差踏错。
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愿意和孩子好好沟通,说实话,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幸运了,很多家庭是混合双打的。
孩子心里有一个底气有一个信赖在,就足够了。
退一万步想,爸爸妈妈虽然没给孩子展示“一致的爱”,但展示了“人与人表达爱的不同”。有的人表达爱是温柔的话语,有的人表达爱是严肃的训诫,有的人表达爱是欣赏优点,有的人表达爱是敦促改正……
如果你的心里不去评判好坏,只是视为不同,想法也会变得不太一样。
展现人与人的不同并不是坏事,因为孩子走出家庭后,迟早会体会到这一点的。并不是身边所有人都是友善的、宽容的、情绪稳定的,他也得学着和他们相处呀。
恩爸是一个比较容易情绪激动的人,曾经我也特别担心,会不会因为我太“好”了,让孩子觉得爸爸“不好”。观察下来并不会,孩子对爸爸这个角色的体会,是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也许爸爸骂了孩子,让孩子难过了,但是爸爸带孩子出去玩了,孩子开心了;也许爸爸指责孩子没考好,让孩子难过了,但是爸爸送了一个小礼物,孩子开心了;爸爸做不出孩子的难题,但是爸爸会修东西;爸爸不会晾衣服,但是会取快递……
哪些我们觉得“没啥了不起”的事情,在孩子看来是挺厉害的事呢。
第六,有什么想法多沟通。
男人的脑子缺根筋,你要直接提出需求,直白地告诉他需要他做什么,比如给孩子报一下第三课的词语听写;这张口算批一下,错的在旁边打个×然后拿给我……
不要让他猜,更不要生闷气,因为他真的完全不知道。
想到哪写到哪,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都想开点[嘻嘻]除了生死,都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