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高校教授卖掉北京房产,携领全家赴美定居,走前怒放豪言:中国文化低级,要让儿子当“101%美国人” 徐思远,他出身普通,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成为了东北财经大学的知名教授。 在学校,他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被称为“人生导师”。 在家里,他拥有幸福的家庭、年迈安享晚年的父母,以及一套位于北京的宽敞公寓。 2018年,徐思远参加了一场国际经济论坛。 在这次会议上,他见识到了欧美学者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的“自由思维”和“无拘无束”的学术环境。 这一切,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抛下现在的一切,去美国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更高的人生价值”。 做出这个决定后,徐思远没有犹豫。 他卖掉了北京的房产,辞去了令人艳羡的教职,带着怀孕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举家移民美国。 在离开前,他放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豪言:“中国文化低级,我要让儿子成为101%的美国人!” 他说,孩子不能学中文,不能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不能吃中国菜或交中国朋友。 对他来说,这是全新的开始,更是与过去的一刀两断。 到了美国后,徐思远才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他引以为傲的学术资历在美国并不被认可。 再加上中美关系的紧张以及身份问题,他的简历屡屡被拒,连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都找不到。 生活压力逐渐袭来,家庭的积蓄很快耗尽。 为了生计,这位曾经的大学教授不得不在餐馆打工、开出租车、送外卖。 这样的工作,不仅让他身心疲惫,也一次次刺痛着他的自尊心。 更糟糕的是,他的妻子因难以适应美国生活患上了抑郁症,孩子也因为语言问题被同学孤立。 年迈的父母则对异国他乡的一切感到无所适从。家庭的关系,随着生活的压力,变得越来越脆弱。 事实上,在“文化叛逃”者的群体中,他只是一个缩影。 杨舒平,这位曾因在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美国空气甜美”演讲而备受争议的留学生,也曾满怀对美国的向往。 她在演讲中,夸张地描述中国的环境问题,将美国形容为一个充满自由和希望的国度。 然而,随着争议的扩大,她的言论不仅在中国引发反感,在美国也未能为她赢得广泛的认同。 还有赵潘书,这位曾获得公费留学机会的中国博士生,为了加入美国国籍,不惜放弃中国身份,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辱骂祖国。 然而,他的计划最终因美国政策变更而失败。 他不仅没能成为美国公民,还沦为了“无国籍”的身份,在海外流浪。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人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视为“更先进”的选择。 他们认为,只要逃离祖国,自己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 然而,这种盲目的选择,往往让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深受其害。 罗玉凤,也就是网红“凤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移居美国后,她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极端言论,贬低中国,称“哪国把你当人很重要”。 这样的“汉奸逻辑”,不仅没有为她带来更多的认同,反而让她成为舆论的焦点。 而丁建强,这位曾在网络上大肆宣扬“美国优越论”的反华人士,在感染新冠病毒后,仍然坚信美国医疗体系的“先进”。 最终,他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去世。他的经历,成为“盲目信仰西方”的又一经典悲剧。 在经历了生活的重重打击后,徐思远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 他在社交媒体上删除了曾经的辱华言论,试图重新与中国建立联系。 他开始教孩子学中文,尝试让家人接受中国文化。 家庭的破裂,事业的无望,让他陷入深深的自责。 然而,生活从来没有“重来的机会”。那些因为他的选择而受苦的家人,或许是他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每一个人都承载着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认同。 “公费留学”的许可馨,用国家的资源出国,却在社交媒体上辱骂自己的同胞; 《武汉日记》的作者方方,因为片面的表达而引发争议……这些事件,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责任问题。 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端人才,徐思远和许多留学生一样,曾被寄予厚望。 他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命运,也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 从梦想到现实,有时候只隔着一层纸。 然而,徐思远的故事却告诉我们,这层纸一旦捅破,可能带来的不是阳光,而是风暴。
东北一高校教授卖掉北京房产,携领全家赴美定居,走前怒放豪言:中国文化低级,要让儿
星辰点点照亮路
2025-03-26 19:18: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