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年,王安石被撸了宰相,贬为江宁知府。在江宁干了几年后,感觉心灰意冷,不禁萌生退意。于是给朝廷打了个报告:“我身体不好,申请回家休养。” 为何雄心勃勃的王安石变法,最终却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擢升为宰相,意气风发地全面推行改革,但是结局却让人唏嘘,这不是偶然。 当时的北宋王朝,虽有表面上的繁华,实则已深陷危机之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宋神宗也很清楚变革的迫切性,于是力排众议,大胆起用王安石,希望借助他的才能扭转乾坤。 王安石他在财政、军事、教育领域推出一系列新政,想要开源节流,充实国库,军事上提升军队战斗力,教育上改革科举,太学也实行新制。 这些举措放在今日来看,依然具有现代意义,不过变法推行最大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触动了士绅阶层根本利益的“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本意是为解决农民春耕缺钱的困境,由官府出借低息贷款,这断了富商豪绅高利贷盘剥农民的财路。 以往每逢青黄不接,农民走投无路只能向他们借贷,利滚利之下,倾家荡产者不在少数。 而朝廷推行低息贷款,等于是从士绅手中夺走了这块肥肉,他们自然恨之入骨,至于“方田均税法”,更是直接威胁到地主士绅的隐匿土地、逃避税收的行为。 封建王朝的税赋主要来自农业,士绅阶层大量隐瞒土地,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也掏空了国家财政。 王安石变法如同利刃,直指这些社会弊病,看似为国为民,其实等于动了统治阶层的奶酪。 更何况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称,性格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即使如苏轼这样的挚友,也因对新法提出委婉批评而遭疏远。 他的弟弟王安礼,也因变法的激进和政治事件和他产生隔阂,而他所信任的吕惠卿等人虽有才干,却也不是纯臣,甚至有投机取巧之徒。 加之执行层面出现偏差,部分官员胥吏借变法之名中饱私囊,强迫百姓借贷,更让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变味,百姓怨声载道。 变法最终演变成和天下人为敌的局面,士绅反对,官员抵制,部分百姓也深受其害,所谓“众叛亲离”,实乃情理之中。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他的主张一无是处?恰恰相反,许多后人评价认为,他的变法思想超前于时代数百年。 只可惜超前的理念,在不成熟的社会土壤中难以生根发芽。
嘉靖年间,皇帝的爱妃张娘娘,会阴部位长了一个毒疮,痛苦不堪。皇帝命太医治疗,可这
【2评论】【9点赞】
石头
权贵阶级一旦形成,你要抢夺它们的利益很难。
真的假不了
清流误国,自古皆然
悼明
王荆公不是贬为江宁知府!!!!宋朝制度,宰执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可以请辞宰执之位!这在宋朝是惯例,也叫请郡。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来回当官,叫出入内外!贬官在宋朝的意思要夺官夺职(贴职),比如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贬官,不仅夺官,连贴职直史馆也没有了,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县人武部副部长。王荆公是带着观文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头衔出判江宁府!等于是工资待遇依然是宰相待遇,只是不是宰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