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到朱元璋的手下,在小说《英烈传》当中,肯定不只一位两位的描写,而是一大帮子的人。并且,每一个人的出现,都非比寻常,和别人有着不同的性质。但是,有一个人的出现,话题有点沉重。 这个人就是陶安。说起陶安,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是谁,后人是这么评价陶安的,那就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但是,在小说《英烈传》当中,讲述了一段陶安小时候的故事,虽然是想说明陶安是上天安排来帮助朱元璋的,但是其成名的过程,却是异常沉重的。对此,在书中第十四回《常遇春采石擒王》中,有这样一些描写: 那雨越落得大,把十数个孩子,都荡在水中,没了性命。只有一个穿着一领紫色袍,缚住了树枝,任他颠颠倒倒,只不放手,竟随风浪过庙岸边来,大叫救人。那些僧人,立在山门屋下,望见,便往雨丛中赶去,扯得他上岸。转眼之间,那树也不见了。庙祝暗思道:‘昨日神明嘱咐,是这位了。’ 这段描写,讲述的就是小时候的陶安,在经历了一场灾难之后,被庙祝救上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陶安自然性命无忧,但是,当时和陶安一起在诡异的树枝上玩耍的那“十数个孩子”,都在这场灾难当中,“没了性命”。在这场神明导致的灾难当中,只有陶安一个人活了下来,也就是说,是神明安排了这场灾难,其目的,就是要显示陶安的福大命大、异于常人。 但是,在这之前,以这个庙祝为首的寺院里的诸多僧人,都看到了水里的情况,却没有一个人出来救人。要不是陶安在水中大喊救人,这些包括庙祝在内的僧人,估计依然是无动于衷的。这种做法,与佛家所谓的普度众生、救人一命的说法,简直是背道而驰。而在水中事故发生之后,全寺庙的僧人,注意力都只集中在了陶安的身上,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想着去河里,把死去的孩子打捞上来,就这么的听之任之。和尚本该普度众生,为何要眼睁睁的看着那十几个孩子无辜的死去? 好在,后来陶安在寺庙里读书的故事,掩盖了这个水中故事的沉重。而后,陶安被朱元璋找到,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那十几个枉死的孩子的事情,就再也没有人提起了。只是,朱元璋的手下成名,为什么要牺牲那么多的孩子? 或许,作者在这里描写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当时的和尚,是多么的麻木不仁吧。而后,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却在成为皇帝之后,又那么的痛恨和尚,虽然有着想掩盖自己出身的嫌疑,但是作者在这里描写这段故事,似乎也是想说明,和尚也是该恨的。
和尚本该普度众生,为何要眼睁睁的看着那十几个孩子无辜的死去?
虫子天下
2025-03-27 17:52:23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