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说一个被吃绝户的事儿,主角是个叫珠珠的女孩。珠珠的爸爸因公牺牲了,单位给了不少补偿,还给珠珠妈在幼儿园安排了个轻松的活儿。
珠珠爸刚出事那会儿,她妈跟丢了魂似的,整天哭。住在农村的奶奶站了出来,忙前忙后张罗后事。
单位给了补偿款,珠珠妈虽然有了工作,但状态还是不行,整天哭哭啼啼的,珠珠也跟着受影响。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说要把娘俩接回老家照顾。
到了老家,奶奶把南屋腾出来给她们住,自己和小姑子挤在西屋。每天三餐都是奶奶亲手做,有肉有菜,端到她们手里。家里开销奶奶一力承担,从没找她们要过一分钱。
奶奶有三个孩子,俩儿子一个闺女。珠珠爸是老二,进城当了兵,提了干,娶了城里的姑娘,就生了珠珠一个。老大在家务农,娶了隔壁村的媳妇,生了俩儿子。老三还没结婚,跟着奶奶和小侄子住。
过了一个来月,奶奶提出,珠珠还小,得为她打算。幼儿园那活儿,让小姑子去替珠珠妈干,但挣的钱得给珠珠妈。工资分成三份,两份给珠珠妈,一份算珠珠的,小姑子就留一点。
就这样,珠珠娘俩在老家过上了安稳日子。地里的活老大干,奶奶负责家务,珠珠妈就照顾珠珠。家里鸡蛋,有一个就给珠珠吃,有两个就珠珠吃一个,老大俩儿子分一个,有三个才一人一个。村里人都说珠珠娘俩命好,奶奶一家人厚道。
过了一年半载,村里有人开大车拉货挣了钱。奶奶跟珠珠妈商量,用抚恤金买辆大车,让老大去跑长途,挣了钱给珠珠攒着。珠珠妈开始犹豫,但老大两口子承诺,拉一趟货就给珠珠妈50块钱。珠珠妈就同意了,抚恤金买了大卡车,老大开始了拉货生涯。
老大跑车辛苦,没人照看,老大媳妇也搬进了城里。俩孩子太淘,奶奶一人看不住,也跟着搬过去了。村里就剩下奶奶和珠珠娘俩。
但娘俩待遇没降,地里的活奶奶让娘家侄子帮衬着干。家里三餐照样做好递到她们手里,什么活都不让珠珠妈干。奶奶说:“你是城里的闺女,没干过乡下活,我儿子没了,我也不能让你受委屈。”
转眼珠珠长成了大姑娘,村里学校教育不行,珠珠初中毕业就没再上学。奶奶开始给她相看人家,准备嫁到附近村里。珠珠妈老得厉害,原来漂亮的毛纺厂女工现在憔悴不堪,整天念经不出门。
幸好有个意外,珠珠爸的战友出差来看望她们,发现她们现状大为震惊。战友叔叔提出带珠珠去北京,帮她找工作,建议她边工作边学习,考上就出钱送她上学。珠珠抓住了机会,走出了村子。
到了北京,战友叔叔给珠珠安排在政府机关当服务员。工作清闲体面干净,周围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珠珠受感染,开始自学,参加了成人自考,拿了大专学历。后来经战友叔叔介绍,认识了转业到街道工作的丈夫,结了婚生了孩子。
珠珠工作的机关是我曾经的单位,她负责服务我们部门。我从同事口中听到了她的故事。同事介绍老张时提到了帮助珠珠的事。
从珠珠口中,我听到了更多细节:小姑顶替工作,每个月给600块钱,十几年都没变;大伯一家搬走后,两个男孩都在城里上学,都找到了体面工作;大伯答应的拉一趟货给50块钱给了几次,但到底拉了几趟谁也说不清楚;大伯一家搬走后,奶奶以没收入为由找珠珠妈要生活费,后来就变成了大伯和小姑直接给奶奶钱;珠珠上学买铅笔橡皮都需要找奶奶要钱,奶奶每次都给,但都会当着村里人念叨几句。
珠珠有时候也想:我们娘俩那么难养么?为什么非得让别人养着?小时候想不明白,长大了不敢细想。但走出了农村的珠珠,对战友叔叔那个眼神越来越能理解了。
我问她怎么办,珠珠说还能怎么办呢?房子已经被大伯家买断了,从法律上讲是大伯的。小姑工作也干了这么多年,找了中意的婆家,真要掰扯也没意义。抚恤金当年是一大笔钱,但现在物价早不是当年那样了,就算要回来也不够吃喝几年。而且钱都是奶奶经手,奶奶能向着她们娘俩么?
真正让珠珠耿耿于怀的是她妈的现状。爸爸刚去世时珠珠太小不确定妈妈崩溃有没有外力因素,但据珠珠回忆,每当她妈妈好转准备振作时,奶奶就会念叨命苦、克死丈夫之类的话,再把珠珠爸爸多优秀多争气说一遍,重点是撇下她们走了,女人没了男人就是天塌了。把珠珠妈打击得再次意志消沉。
我们猜测奶奶是希望把珠珠妈困在村里,毕竟如果珠珠妈振作起来要回城里怎么办?大伯一家不就得搬出来么?对他们最好的情况就是珠珠妈一直走不出丧夫的痛苦。
甚至我们还分析了珠珠小时候的超规格待遇问题。奶奶家一直养鸡,但一院子十几二十几只鸡一天就下一个蛋的时候能有几回?每到关键时间节点需要突出奶奶家厚道仁善时就会适时减产。
钝刀子割肉不见血,一个本该有正式工作和编制的城市女性,一个本该在好学校长大的小女孩,人生就这样被置换给了别人。珠珠娘俩就这么被自己亲生父亲的家人吃得干干净净。
而这件事里最恐怖的是,奶奶、大伯、小姑一家因为“养活”着珠珠娘俩,是远近闻名的仁善人家,谁见了都要夸几句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