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佼的"道德破产"秀:法律不容狡辩,公众拒绝共情》 黄子佼又一次站在了法庭上。这个曾经以"综艺才子"自居的公众人物,此刻却像被戳破的气球般滑稽可笑。面对铁证如山的2000多部私藏视频、35名未成年受害者的血泪,他居然还能面不改色地辩解"都是成年人",甚至甩出"下载时不知情"的荒唐理由。这种垂死挣扎的嘴脸,简直是对司法尊严的二次践踏。 更荒诞的是其刻意打造的"法庭时装秀"。每次出庭都复制粘贴的造型,与其说是模糊时间线,不如说是对公众智商的公然挑衅。这种用明星包装术对抗司法程序的低级把戏,倒让人想起他当年在节目里耍宝的做派。只可惜,法庭不是摄影棚,法官不是现场观众,这种精心设计的"视觉障眼法",反而成了其心虚的绝佳注脚。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35名受害少年,这场闹剧就变得无比沉重。2000多部影像背后,是无数被撕碎的童年、被摧毁的人生。更可怕的是暗流涌动的利益链条——这些影像不会凭空产生,每一个点击下载都在为罪恶产业链输血。黄子佼的收藏癖好,本质上就是犯罪链条的终端消费。司法若在量刑时手软,无异于向整个黑色产业释放错误信号。 最讽刺的是其现世报般的众叛亲离。出事前攀咬同行转移焦点,落难时却幻想他人施救,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嘴脸,终于让娱乐圈看透了"塑料友情"的真相。昔日称兄道弟的同行集体沉默,不是世态炎凉,而是对道德底线的集体捍卫。当一个人把人性之恶演绎到极致,连最擅长逢场作戏的娱乐圈都选择割席,这本身已是社会良知的胜利。 面对如此恶劣的犯罪,8个月刑期是否过轻?司法需要给出更明确的答案。我们期待二审能撕开所有伪装,让躲在"不知情"面具后的恶魔现出原形。这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校准——当保护未成年人成为文明社会的底线,任何触碰红线者都该付出与之相称的代价。黄子佼的闹剧该落幕了,但我们对未成年人保护网的编织,永远不能停歇。
《黄子佼的"道德破产"秀:法律不容狡辩,公众拒绝共情》 黄子佼又一次站在了法庭上
云端漫步的旧梦师
2025-03-28 15:14:3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