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23岁的李兰娟院士站在医科大学的门口,面庞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目光坚定如炬,这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她的年轻岁月。 李兰娟1947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的大伯甚至因为饥饿而失去生命。直到土地改革后,家里分到了一些田地,生活条件才逐渐改善。 在李兰娟十岁那年,她曾患过一场重病。村里没有正规医生,只能请来一位草药郎中。那几天的高烧和痛苦让年幼的她深刻体会到医疗资源匮乏的无奈。后来病情好转后,她常常想:如果村里有一位懂医术的人,该有多好啊! 求学期间,李兰娟在杭州高级中学就开始自学医术,到省中医院学习了针灸技术。后来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时,她一边担任教师,一边利用所学为乡亲们施针灸治病。当时,毛主席倡导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她面临一个重要抉择:继续当月薪24元的教师,还是转为日薪仅5分钱的赤脚医生? 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只因为她坚信:做医生可以学到更多医学知识,能为乡亲们的健康提供更多帮助。每天,她背着药箱走在田间地头,一边帮农民割稻子,一边为他们诊治疾病。无论是中暑发热、产妇分娩,还是脓肿切排,甚至是带病人去大医院看肿瘤,她都尽心尽力。。 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李兰娟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认可和尊敬。1970年,对她而言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她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进入浙江医科大学深造。 在她即将离开村子前往大学的那天,几位年长的村民来到她家门口。这些老人都曾是她当赤脚医生时的病人,他们红着眼眶,送来了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和亲手缝制的布鞋,希望这位年轻的医生在城里能吃好穿暖。 就这样,带着乡亲们的期望和祝福,23岁的李兰娟站在了浙江医科大学的门口。那一刻,她面庞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目光坚定如炬。 走进浙江医科大学的校园,李兰娟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到医学知识的海洋中。大学期间,她以优异的成绩展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课堂上认真听讲,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图书馆里埋头苦读,这是当时同学们对她的共同印象。 与其他同学相比,李兰娟的学习显得格外专注而有目的性。她与同窗们常常围绕医学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对传染病领域的问题尤其关注。毕业分配时,她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本可以进入当时条件较好的眼科,但她却毅然选择了感染科。 踏入医院工作后,李兰娟逐渐发现肝炎患者的治疗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是面对爆发性肝衰竭的患者,高达88%的病死率让医务人员常常感到无力。1986年,39岁的李兰娟决心攻克这一难题,申请了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人工肝"技术研究。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人工肝"技术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使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从88.1%降至21.1%,慢性肝衰竭的病死率从84.6%降至56.6%,挽救了无数肝病患者的生命。 从"非典"到"禽流感",再到"新冠肺炎",每一次重大传染病疫情爆发,都能看到李兰娟院士的身影。2003年SARS疫情期间,作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她,组织专家对隔离患者进行网络会诊,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201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H7N9禽流感,李兰娟带领团队仅用五天时间就成功分离出病毒,并迅速研制出疫苗种子株,为全球防控这一新型传染病提供了重要支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已是73岁高龄的李兰娟院士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一线。在武汉期间,她每天只睡3小时,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入"红区",亲自为重症患者诊治。她提出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结合人工肝、干细胞、微生态三大技术,成功救治了许多重症患者。那张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脸庞,感动了无数国人。
1970年23岁的李兰娟院士站在医科大学的门口,面庞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目光坚定
文山聊武器
2025-03-28 18:02:41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