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4岁的陆小曼被绑在床上,嘴里塞着布,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几个月后,她

蜀山史道 2025-03-29 08:53:03

1947年,44岁的陆小曼被绑在床上,嘴里塞着布,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几个月后,她笑着说:我终于变成志摩期望的样子了!

陈巨来,这位被誉为篆刻界“三百年来第一人”的大家,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的掌故专家。在他的书中,他毫不避讳地提到徐志摩的鸦片癖好。徐志摩常常趁陆小曼外出时,偷偷吸食鸦片,且毫无节制。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张幼仪在回忆录中也提到过类似的情景。她写道,徐志摩的母亲曾撞见徐志摩、陆小曼和翁瑞午三人横七竖八地躺在烟榻上,整整抽了一晚鸦片,场面混乱,徐志摩甚至因为地方狭窄差点摔下烟榻。

徐志摩去世后,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这位传统的实业家,对陆小曼与翁瑞午的关系极为不满。他甚至买通了陆小曼家的看门人,时刻监视翁瑞午的行踪。在得知他们同居后,徐申如果断写信告知陆小曼,将停止寄钱给她。这一切使得陆小曼的生活陷入困境,也让这段错综复杂的感情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陆小曼出生于1903年,生长在上海的一个显赫家庭。她的父母都来自大户人家。据说,陆小曼的父母共育有8个孩子,但其中有的在很小的时候便夭折。最终,只有陆小曼一个女孩存活下来,因此父母对她极为宠爱。从小,陆小曼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的父亲特别注重她的学业。陆小曼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小学,并且专门请了名师辅导她的英文。陆小曼在学习上非常努力,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富家千金而懒散。

除了学业上出色,陆小曼在艺术领域也颇有造诣。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精通绘画和戏曲,展现出了多方面的才华。深受文艺氛围熏陶的她,渐渐成长为一位绝世佳人。在多重才艺的培养下,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成绩,还兼任翻译工作,展现出她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能力。

一九四七年的深秋,北平协和医院的某个病房里,陆小曼正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时刻。这位曾经风华绝代的才女,如今却被牢牢地绑在病床上,嘴里塞着厚厚的布条,浑身被冷汗浸透。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她痛苦的呻吟声。这是她第四次尝试戒除鸦片,也是最坚决的一次。这一年,陆小曼已经四十四岁。

病房的窗外是一棵老槐树,秋风吹过,零落的黄叶不时飘进窗内。陆小曼常常望着这些飘落的树叶发呆。十六年前的那个秋天,也是在这样的季节,她最后一次见到了徐志摩。那时的她还沉溺在奢靡的生活中,对丈夫的劝诫置若罔闻。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那个改变她一生的日子。徐志摩为了节省经费,搭乘了一架免费的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当天下着小雨,天气不太好。飞机在山东济南附近坠毁,年仅35岁的徐志摩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噩耗传来时,陆小曼几乎崩溃。

生死离别让她开始反思过往。徐志摩生前多次劝她要改掉奢侈的习惯,要戒除鸦片,要发展自己的才艺。他说过:"小曼,你要活得像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被烟瘾困住的囚徒。"这些话在他离世后,才真正在陆小曼心中生根发芽。

出院那天,秋日的阳光正好。陆小曼站在医院的门口,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她望着天空,嘴角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微笑,轻声说道的那句话,成为了她此生最动人的告白:"志摩,我终于变成你期望的样子了。"

陆小曼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她天资聪颖,对戏剧表演有一定的心得和体悟。她曾表示,演戏绝非易事,“一个字咬得不准,一个腔使得不圆,一只袖洒得不透,一步路走得不稳,就容易妨碍全剧的表现,演者自己的自信心,观众的信心,便同时受到不易弥补的打击。”这番话无疑是她自己长时间从事表演的经验总结。陆小曼对戏剧的理解和对一些现代戏失败原因的分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对《思凡》和《汾河湾》两出戏的深刻理解和精辟分析,令人叹服。

她的生活原本充满了奢华和宠爱,但在失去了丈夫后,她开始面对经济的压力和日常的困苦。她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巨大的生活开支让她的日子变得捉襟见肘。此时,翁瑞午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不惜变卖家中的古董字画,并四处打工,确保陆小曼的开销。随着徐家断绝了经济支持,陆小曼与翁瑞午同居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胡适曾明确表示,如果陆小曼愿意离开翁瑞午,他将愿意承担她的所有生活开支,但陆小曼拒绝了他的提议。她表示自己已经失去了一个深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再失去第二个呢。她曾向他人表示:“瑞午现在虽然十分窘困,但多年来他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我怎么舍得让他离开我呢?”

在翁瑞午去世后,陆小曼用后半生的时间专心做两件事:一是学习画画,二是编撰徐志摩的文集。她努力成为徐志摩生前所希望她成为的那种人。陆小曼渐渐远离了社交场,投入到绘画和写作中,她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为她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经过十年的努力,陆小曼在上海举办了扇面画展,获得了好评,并开始通过卖画维持生计。此外,陆小曼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整理并编撰徐志摩的诗文和信件,她希望将他的作品永远传承下去,借此来纪念他。

0 阅读:100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