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翻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给他的免

青史如烟啊 2025-03-29 11:54:21

公元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翻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给他的免死金牌,恳请朱元璋饶他一命,谁知朱元璋冷笑一声:“你再仔细看看,金牌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仔细一看,立刻面如死灰!

李善长,字明彦,濠州定远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便博览群书,尤其精通谋略之术,颇有大将之风。

李善长为人低调,虽才华横溢,却甘 于寂寞,隐居老家,不求功名利禄。然而,他的威名远播,即便身在乡野,也难掩其耀眼的才华。

朱元璋早年曾在郭子仪麾下效力,但因不满郭子仪儿子的排挤,便离开投入单干。

朱元璋带领着徐达、汤和等一众弟兄,攻下了濠州,建立根据地。

李善长见此,审时度势,认为朱元璋必成大业。于是,在不惑之年,李善长毅然投奔朱元璋麾下,献计献策,为朱元璋开疆拓土出谋划策。

李善长的才学和谋略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赏识。

一次长谈之后,朱元璋更是对李善长刮目相看,深感他是难得的人才。

于是,朱元璋委以重任,请李善长担任幕府军师,为未来的天下布局。

在李善长的建议下,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几年间,朱元璋的势力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

随着朱元璋势如破竹,攻城掠地,李善长则全力辅佐,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前方征战,后方则由李善长打理,使朱元璋无后顾之忧。

李善长不仅是出谋划策的军师,更是内政治理的能臣。他以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力,为朱元璋的天下基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功业已成,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念李善长的旧功,将其列为开国六大功臣之首,地位超然。

同时,朱元璋还赐予李善长一块"免死金牌",上面写道:"李善长及其子若犯死罪,可凭此牌免死。"

此举彰显了李善长的殊荣,也昭示了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和器重。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李善长能获此殊荣,实属罕见。

人生如戏,风云变幻。

李善长虽权倾朝野,却也隐隐感到前途未卜。

他在辉煌的背后,或许已经预见到,自己终将难逃权力斗争的旋涡。这块沉甸甸的免死金牌,能否成为他的护身符,尚未可知。

李善长站在权力的巅峰,眺望远方,心中惴惴不安,预感到不祥的未来正向他袭来。

李善长的覆灭,始于胡惟庸案。

当年,李善长力荐胡惟庸为丞相,两家也结为姻亲。

然而,胡惟庸却在位期间谋反,事发后株连甚广。朱元璋念及李善长的旧功,虽未追究其与胡惟庸的关系,但李善长却不以为意,未向朱元璋 谢恩,埋下日后祸端的种子。

多年之后,李善长的晚辈丁斌犯了事,被朱元璋处以流放。李善长为其求情,不料朱元璋大怒,命人严刑拷打丁斌,意欲探查李善长的罪行。

丁斌不堪刑罚,供称曾在胡惟庸家中见到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与胡惟庸密谋不轨。朱元璋闻言,立即下令逮捕李存义。

李存义落网后,坦言自己确有谋反之心,还曾向李善长求助,但为李善长所拒。朱元璋闻此言,勃然大怒,认为李善长明知弟弟意图谋反,却 不向朝廷禀报,虽未参与其中,但也难辞其咎。于是,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口尽数处死。

李善长见大势已去,慌忙翻出当年朱元璋所赐的免死金牌,恳求朱元璋饶他一命。朱元璋冷笑一声,让李善长再仔细看看金牌上的字。

李善长定睛一看,只见金牌上赫然写着"免死,除谋反大逆"八个大字。他顿时面如死灰,知道在劫难逃。

朱元璋下令以谋反大逆之罪,处死李善长满门。李善长一家老小,无一幸免。昔日位极人臣的李善长,就这样伏诛于朱元璋之手。他用自己的鲜血,为这场权力的游戏画上了句号。

事后,朱元璋将此事昭告天下,以儆效尤。人们议论纷纷,皆叹李善长飞黄腾达,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有人说,这是李善长目中无人,自恃功高盖主所致;也有人说,这是朱元璋疑心滋长,斗忌功臣的结果。

无论如何,李善长的悲剧命运,警示后人,在权力的游戏中,要懂得收敛锋芒,不可目中无人。否则,即便有再大的功劳,也难逃覆灭的命运。这个血泪横流的故事,成为后世君臣相处的一大殷鉴。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2

用户10xxx62

2
2025-03-29 14:31

献九字真言的明明是朱升,啥时候成李善长了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