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湖南督军谭延闿母亲去世,族人却死活不允许从祠堂正门出殡。气的谭延闿直接躺在母亲棺材上,大喊:“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谭延闿的母亲李氏原是家中的贴身丫鬟,尽管身处低微,李氏以其美丽与吃苦耐劳而受到家中主人的青睐。 谭钟麟是谭延闿的父亲,他常来探访自己的母亲,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在一旁服侍的李氏。
两人私下发展了感情,但由于身份悬殊,这段情感只能暗中进行。
在隐秘的恋情中,李氏意外怀孕。尽管她将这消息告知谭钟麟,初时并未获得明确的回应,这让李氏倍感焦虑。
直到生产那日,李氏在丫鬟房中辛苦分娩,终于将谭延闿带到这个世界。
孩子的出生让谭钟麟欣喜若狂,他立即前往探望,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便生出强烈的自豪感。他对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寄予厚望,并为他起名谭延闿,预示着他将有不凡的成就。
谭延闿的成长充分证实了父亲的预见。
他自幼聪慧过人,五岁便入读学堂,十一岁获得师长的赞许,十三岁便荣获长沙童子试秀才的头衔,其聪明才智使他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随着谭延闿声望的提升,他的母亲李氏的地位也随之改变。
从一名平凡丫鬟到有了孩子的妾室,尽管未有正式的名分,但她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已有显著提升。
在古代的家庭结构中,男主有三妻四妾的情况十分常见。李氏虽然只是一名妾室,身份的低微使她在日常生活中遭受诸多不便。每当一家人聚 餐,她总是需站在一旁,为主妇及其他地位较高的妾室侍候,直到他们饱餐完毕,她才能在旁的小桌上匆匆忙忙地进食。这样的处境,让她感受到深刻的生活不公。
尽管如此,李氏从未过多抱怨。她的生活重心完全在她的儿子谭延闿上。她无法亲自给予儿子更多实质的帮助,这种无力感让她充满忧愁。 谭延闿知道母亲在家中的艰难处境,他将这种个人的情感痛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他发奋学习,誓要有朝一日改变母亲的命运,让她能在家中 抬头挺胸,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经过多年的努力,1903年,谭延闿终于在会试中夺得了头名。
谭家对他的成绩感到无比惊喜,李氏的地位因此而水涨船高。
在谭延闿的功成名就之日,李氏首次被安排在家宴的主桌就座。那一夜,她的位置和待遇的转变,让所有人对她刮目相看,家中对她的态度也 变得更加客气和尊重。
这一晚,李氏的心情复杂到极点。她手持碗筷,慢慢地吃着饭菜,那年月沉积的苦涩与不易,伴随着食物一同咽下。她的眼角潮湿,但泪中有 喜也有忧。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等待后,她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抹光明。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她儿子的努力与成就。
尽管外界纷扰,但谭延闿的家庭内部却保持着和谐与稳定。李氏晚年被儿媳方氏悉心照料,方氏不仅贤惠且孝顺,常常处理好家中事务,照看 公婆,尤其是在谭延闿外出公务时,更是尽心尽力。
谭延闿与方氏的夫妻关系十分稳固,家庭生活令人羡慕。他们育有几个孩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然而,谭延闿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清朝晚期,国内政治动荡,他屡遭政敌攻击,官途多舛。
在这种背景下,李氏的健康开始恶化。面对母亲的病痛,方氏一直是主要的照顾者,李氏坚持让方氏不要告知远在外地忙碌的儿子,以免分散他的精力。李氏在方氏的照料下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最终在谭延闿不知情的情况下去世。
当谭延闿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不顾一切回家,参加母亲的葬礼。
然而按照家族的规定,因为李氏的妾室身份,其遗体不能从家庭正门出去。这一不合理的规矩让谭延闿深感愤怒和无奈。
在这种悲愤和抗议之下,他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他宣称自己已死,要求与母亲同出正门,最终家中人被迫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