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22年,一个英国人在做实验时,在培养皿中添加了一点自己的鼻涕,没想到竟意外发现了可以消灭细菌的溶菌酶,六年后他研发出了能拯救上亿人生命的“神药”。 (信息来源:长江日报--“大自然创造了青霉素”) 我们一提到亚历山大·弗莱明,脑海中立刻浮现的便是青霉素,那段二战时期拯救无数生命的伟大故事,人们似乎已经认定他与青霉素密不可分,而忽略了他在青霉素之前还有一项同样重要的发现——溶菌酶,这项发现一度被埋没,差点就被历史遗忘,也同样源于一次“意外”。 这个源自他鼻涕中的奇妙发现,尽管没有成为像青霉素那样广受欢迎的特效药,却意外地引领人们步入了崭新的医学领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鼻涕引发的医学变革,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1922年的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实验室中,年轻的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正饱受感冒的困扰,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他无意中将鼻涕滴落在了培养皿里,这在旁人看来或许只是个不值一提的疏忽,简单处理掉就好,但弗莱明并未如此,强烈的求知欲驱使着他,决定观察这个“偶然”事件会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后果。 弗莱明小心地把鼻涕涂抹在培养皿里,让它均匀铺开,接着就放在一边,等待观察,过了几天,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鼻涕的周围看不到细菌了,出现了一圈干干净净的区域,明显表明有东西抑制了细菌生长。 弗莱明和他的同事Allison看到这个现象,感到非常惊讶,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研究,最后发现这不是什么新的细菌,而是鼻涕里本身就含有一种特别的物质,可以把细菌溶解掉,弗莱明给这种物质取了个名字,叫做“溶菌酶”。 弗莱明最初对溶菌酶抱有很大期望,因为他观察到这种抗菌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内,不仅仅是在鼻涕中,几乎所有体液和分泌物都含有类似的成分,1922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皮肤组织和分泌物中所发现的奇特细菌》的论文,详细描述了他的这一重要发现,但是,溶菌酶的抗菌能力并不强,而且难以大量制造,所以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药物。 即使研究溶菌酶没能达到弗莱明的期望目标,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没有因此而停止脚步。 时间来到1928年夏末,弗莱明结束休假返回实验室,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他,他注意到一个之前被遗忘的培养皿,皿内边缘出现一圈青绿色霉菌,奇特的是,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竟然不见了,通过显微镜观察,弗莱明发现这是一种具有强大杀菌功效的全新物质,他将其命名为青霉素。 1929年,弗莱明在《不列颠实验病理学杂志》上公布了他的重要发现,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青霉素的提纯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再加上资金短缺和缺乏研究团队的协作,青霉素的研究被迫中断,进展缓慢。 直到1939年,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弗洛里、钱恩和希特利重新找到了弗莱明发表的关于青霉素的论文,他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深入研究,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地提取出纯净的青霉素,并在1941年第一次将它用于治疗病人,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由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助,青霉素开始大规模生产,这种药物迅速被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帮助无数受伤的士兵恢复健康,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也由此开创了抗生素的新时代。 亚历山大·弗莱明出生于苏格兰洛克菲尔德,小时候日子过得很不容易,十三岁那年,他离开家乡,跟随哥哥到伦敦生活,一次意想不到的遗产让他的人生出现转机,他因此有机会进入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深造,在圣玛丽医院的实验室里,弗莱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喜欢争辩,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验中,默默地钻研和探索。 他对梅毒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精通静脉注射技巧,并且深入研究了伤口清洁处理、医院内部感染控制以及输血技术,这些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弗莱明因为青霉素的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人们往往只记住这一点,事实上,他早期的溶菌酶研究为之后发现青霉素奠定了重要基础,弗莱明的经历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常常来自偶然的机遇,而保持好奇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是创造奇迹的关键因素,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太阳]1922年,一个英国人在做实验时,在培养皿中添加了一点自己的鼻涕,没想到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3-29 18:16: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