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987年,中越小规模战争仍在激烈交锋。越南国力消耗至极,粮食短缺,弹药供应不足。老山前线的越军接到通知,须尽力减少战斗数量,节约子弹。然而,我国实力雄厚,无粮缺弹之忧。 在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布了一项针对越南战俘的管理和教育措施。 中国军方强调了战俘管理中的行政管理。 每一名战俘都需严格遵守收容所的纪律,服从指挥。 对于军官、士兵、政工人员和特务分子要特别防止他们通过串联和煽动制造事端。 中国军方采取了严格的身份确认和分类制度,对俘虏进行细致的登记。 越军中的少数民族被单独编队。 其次,中国军队会提供必要的食品、衣物和日常用品,同时照顾伤病俘虏的特殊需要。 此外,允许俘虏在条件允许时与家人通信,且严格审核战俘的信件内容。 与此同时,俘虏的个人财物如货币、手表等非军事物品并不被没收,而是由收容所妥善保存,待日后释放时归还。 中国军方特别重视通过教育活动争取俘虏的思想改造,使他们摒弃敌对情绪。 教育内容围绕越南政权的腐败、越南在苏联控制下的局面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等展开。 不仅如此,在这项工作中,收容所还注重培养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俘虏。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还特别注重战俘中的敌情调查工作。 通过与战俘的接触,收集有关越军的情报,了解敌军的作战计划、部队部署以及内部矛盾。 中国的人道主义感化了很多人,同时,这些俘虏回归后,他们将中国的人道传播开来,让一下越军战士不在抱有强烈的敌对心理。 1987年,中国和越南的军队竟然在某些时刻不再相互交火,战场上偶尔有越军在阵地前晒太阳,解放军则在一旁修建战壕。 当时,经过数轮大规模的炮战后,越军开始逐渐在我军阵地前传递纸条,并尝试通过通讯工具建立联系。 刚开始,解放军对这些传递信息的行为保持警惕。 然而,越军频繁向中国阵地发送传单和纸条。 尽管这些纸条内容看似无害,多数是一些类似“中越友好相处”的呼吁,解放军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觉,直到情况变得更为频繁。 在27集团军79师主力团235团团长秦天的主导下。 秦天团长指示所有阵地的部队,以一种更加礼貌的态度来应对越军的“示好”行为。 最初,越军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的冷漠回应而放弃,他们继续通过纸条和喊话与解放军进行交流。 渐渐地,越军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甚至有时通过喊话来拉近关系。 根据一名参战老兵的回忆,在此之前,老山阵地上解放军与越军几乎是毫不妥协的对峙。 解放军的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作战,而越军则显得越来越疲惫。 一些越军士兵开始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甚至在没有明确战斗指令的情况下,试图与解放军交流。 当一名越军班长在执行任务时,突然出现在解放军的阵地前,甚至递上香烟表示友好。 解放军哨兵随即报告了这一情况,并与越军班长进行了简短对话。 在交谈中,越军班长透露自己来这里守阵地也是无奈,不想战斗。 解放军在得知越军士兵的真实心态后,并未急于作出反应。 此后的几个月里,解放军和越军的交流逐渐增多。 这些对话大多数是平淡无奇的日常交流。 越军许多士兵表示他们对战争没有太大的热情,甚至称自己是“空海部队”。 不过,这种交流形式却为解放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通过与越军的接触,解放军识别出敌军的构成,甚至了解了对方新换防的情况。 每一次交谈前,解放军都先做好战斗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军的求和态度愈加明显,甚至在一次激烈的炮击后,越军直接向解放军喊话请求停手。 双方在近距离的阵地上,时常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默契。 有时,越军士兵会带着物品走出工事,走到阳光下晒太阳,并通过摇手来示意我方不要开火。 解放军在这种情况下也表现出宽容。 1987年以后,越军甚至在受到攻击后会主动求饶。 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在一次越军攻击中受伤时,越军再次扔来纸条表示愿意停火救援伤员。 参考文献:[1]陈翔.从层次分析法的视角看1979年中越战争的根源[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6):5-8
就在1987年,中越小规模战争仍在激烈交锋。越南国力消耗至极,粮食短缺,弹药供应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29 21:40: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