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8岁的南仁东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在全家人为之兴奋不已的时

裂谷长河 2025-03-30 09:18:05

1963年,18岁的南仁东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在全家人为之兴奋不已的时候,南仁东却噘着嘴说到:“你们要是谁想去,谁就去,反正我是不去的。”

23年间,南仁东从壮年步入暮年,他将一个朴素的想法化为国之重器,铸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为了这个宏伟的目标,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智慧。 南仁东怀揣着对天文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毅然投身于这个艰巨的工程。他带领团队,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群山峻岭,只为找到一处最适合建设巨型望远镜的天然凹陷。最终,他们在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中发现了理想之地。面对资金短缺、技术挑战和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南仁东从未退缩。他常说:“只要国家需要,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在这23年里,他舍小家为大家,长期扎根在偏远山区,过着简朴而艰苦的生活。他的头发渐渐花白,额头上的皱纹也深了,但眼中始终闪耀着对科学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坚韧和奉献,感动了无数同仁和后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 2016年,FAST成功落成并投入使用,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一跃成为世界领先者。这一壮举,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更为全球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就在项目完成不久,南仁东因病离世。他未能亲眼见证“中国天眼”捕捉到宇宙深处的更多奥秘,但他的精神早已化作浩瀚星空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时间回溯到1963年,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南仁东为何会有开头这般反应?原来这事还得从高考填报志愿说起。南仁东所在的吉林省是当年全国重点支援无线电专业建设的三个省份之一。当时国家正处在一个急需各类专业人才的特殊时期,为了满足需要,很多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会被调剂到本非所愿的专业就读。 南仁东正是这样一个案例。他天资聪颖,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来志在学习建筑设计,却在录取时被调剂进了无线电专业。以他的才情,本可以如愿进入心仪已久的建筑系,没想到却阴差阳错地与无线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于这个结果,年轻气盛的南仁东自然是不能接受的。他觉得以自己的成绩,无论学什么专业都绰绰有余,居然还会被调剂,实在有点名不副实。一向要强的他认为这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心里很是不服气。 然而南仁东的父亲却不这么想。他见儿子固执地耍脾气,便耐心地开导道:"孩子,你要明白,不管是建筑还是无线电,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既然国家现在更需要无线电方面的人才,那我们就应该举双手赞成,全力以赴,绝不退缩啊。" 父亲的一番话让南仁东若有所悟。他意识到,与个人的爱好相比,服从国家利益才是更高远的追求。于是,这位心高气傲的少年终于放下了对调剂专业的抵触情绪,决定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就这样,满腔牢骚的南仁东踏上了开往清华园的列车。尽管对未来的专业还有诸多不确定,但凭着他的聪敏才智和不服输的韧劲,相信一定能在无线电领域闯出一番天地。这一去,便是改变他一生的远行。 从此,南仁东这个名字,将与中国射电天文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奋斗乐章。 南仁东就这样踏进了清华园,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尽管一开始对无线电专业还有些抵触,但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很快就让他打消了顾虑。凭着过人的聪敏和勤奋,他渐渐爱上了这个原本并不感兴趣的专业。四年寒窗苦读,南仁东不仅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锻炼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然而,造化弄人,正当他满怀憧憬准备大展宏图时,命运又和他开了个玩笑。1967年,南仁东被迫响应号召,成为了一名无线电车间的普通工人。 但南仁东并没有气馁,而是很快调整心态,融入了基层一线的工作中。他虚心向师傅们学习,兢兢业业干好每一项任务。十年车间生涯,他在一次次攻关难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真正领悟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那段艰苦岁月的磨砺,让南仁东愈发成熟稳重。 1977年,久违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南仁东的同事们都劝他借此机会继续深造,他们认为以南仁东的才华,只有不断学习更多新知识,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但南仁东却有些舍不得离开,他不愿意放下车间里尚未完成的科研项目。 同事们看出了南仁东对基层工作的热爱,但他们更觉得让南仁东留在车间是暴殄天物。大家便一遍遍地劝说他去参加研究生考试。在众人的鼓励和期许下,南仁东终于下定决心再次走进考场,并顺利考取了中科院天体物理专业的研究生。 之后南仁东发奋攻读,一鼓作气取得了博士学位。那时的他已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远不止局限于一个车间。有了更高的学历,他就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光发热,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一己之力。

0 阅读:144

猜你喜欢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