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徐克电影《梁祝》看到祝英台学女子走路这一情节,不由感叹,远不止表面看到的那般

煜文谈娱 2025-03-30 09:27:49

重温徐克电影《梁祝》看到祝英台学女子走路这一情节,不由感叹,远不止表面看到的那般简单,它是封建礼教对女性残酷驯化的深刻隐喻。 祝英台所处时代,女子被严苛的封建礼教束缚。从家庭层面来说,父亲着眼家族兴衰,将女儿的婚嫁视为增加家族朝堂势力的关键筹码,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件能“送出去”的合格“礼物”。母亲让女儿读书,也并非单纯为了女儿前途,而是为了提升女儿价值,以实现家族反败为胜的目的。这背后,是整个封建家庭将女性工具化的悲哀,还美其名曰“为你好”。 母亲的态度尤为复杂。她自身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失败者,被社会打压得“三而竭”。她深知个人力量难以对抗整个社会,既想在规则内为女儿争取喘息机会,又害怕女儿自由过度生出不被社会包容的希望,于是亲手掐灭女儿的反抗火种。她一方面不希望女儿过和自己一样空洞麻木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又按照封建体制的要求,将女儿推向同样的命运,她的爱也满是自私。在母亲眼中,信任梁山伯保护女儿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控。母亲成为封建大山的一份子,培养下一代的自己成了她存活于体制内的任务,接过了上一辈递来的“钢叉”,成为自己曾经反抗的坚定拥护者。 而祝英台的反抗,看似勇敢,却最终以悲剧收场。她任性妄为,反抗半天一死了之,既辜负母亲,也没给自己善终。但她的反抗虽败犹荣,代表着对封建驯化的不屈呐喊。她的死,是对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最强烈的控诉。 封建礼教压迫的不仅仅是女性,它是笼罩在每个人头顶的阴霾。父亲和母亲只是封建压迫的不同符号,分工虽异,本质相同。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老爷”,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封建主义的全套代表。全剧弥漫着来自父亲、丈夫、户主等象征封建压迫的影子,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 祝英台学走路,是她被封建礼教驯化的开始,也是无数女性在封建桎梏下挣扎的缩影,而梁祝的悲剧,正是封建时代下人性与自由被扼杀的一曲悲歌。 精典电影热议 热议经典剧集

0 阅读:0
煜文谈娱

煜文谈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