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专家反思:既未成功将“中国制造”转变为“印度制造”,同时也错失了西方产业转移的机遇,原有20年即可实现取代的可能。 如今看来,这目标遥遥无期,几十年前,中国已经开始埋头干活,从做衣服鞋袜到组装配件。 再到如今的高铁飞机,一步步打下扎实基础,才成了“世界工厂”。 而印度呢,总想着一步到位取代中国,却没使出真功夫,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来了。 越南泰国都抓住了,印度却没上车,不是没看见,而是没下决心干,结果一次次错过风口。 错过机会不只是运气问题,印度自身也没准备好,中国用了三十年修路建厂,把产业链攒得结结实实,印度却连地基都没打牢。 制造业需要实干,不是光靠人多就能成事,中国从低端起步,慢慢爬到高端,印度却总想着直接跳到顶端。 结果呢,西方产业转移的车开了,印度还在犹豫,新能源这波风口来了,还是没跟上节奏。机会不是没来过,是印度没伸手去抓。 印度的营商环境真是让人头疼,外资原本冲着低成本的劳动力来,结果政策一会儿变这会儿变那,今天给点甜头明天就加点负担,搞得不少企业都收拾包袱走人了。 信用差,承诺不靠谱,外资来了建厂,刚稳定就挨一刀,能不撤吗?优势是有的,比如人口多、英语好,可这些没转化成真本事。 工厂没起来,技术也没攒下,空有潜力没结果,错失的不仅是订单,还有发展的底气。 这跟印度自己的心态也有关系,总觉得自己条件不错,IT业行,英语强,应该能轻松上位。 可制造业不是靠算账就能干好的,得沉下心干脏活累活,历史上,印度习惯了靠服务业混日子,没养成实业那股劲儿。 中国是全国拧成一股绳干出来的,印度却没这凝聚力,机会摆面前也没抓住,光靠嘴上说“要取代中国”没用,实干才是硬道理。 错过了,代价就摆在眼前,经济看着还行,可制造业没支棱起来,靠IT撑不了多少人。 年轻人没活干,基建还是老样子,新能源这块儿也落后一大截,本来20年能追上中国的目标,现在看还得再等。 教训很清楚,干经济得踏实,不能老想着天上掉馅饼,修路、建厂、育人、稳政策,一步步来才行。 印度不是没机会,是没干劲儿,中国靠实干攒家底,印度光想不做,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现在反思不晚,下次风口来了,得真干才行,不然还是抓瞎。你觉得印度接下来该咋走,才能不掉队?
印度专家反思:既未成功将“中国制造”转变为“印度制造”,同时也错失了西方产业转移
时光雕琢风华
2025-03-30 10:18: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