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革命前辈贺子珍在苏联留下了一张特别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既简单又深刻,记录了她当时的生活和心境。 贺子珍早年与毛泽东并肩战斗,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里,她既是坚定的革命战士,也是毛泽东的忠实伴侣。从井冈山斗争到长征路上,贺子珍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勇气和坚韧。然而,随着革命道路的曲折和个人生活的变故,她与毛泽东的婚姻关系最终走向了终结。 婚姻的结束给贺子珍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她的身体状况也日渐衰弱。但即便如此,贺子珍并未被命运击垮。作为一位母亲,她深知自己肩负着抚养三个孩子的重任。正是这种强大的母爱驱使她继续前行,支撑着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带着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三个孩子,贺子珍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旅程。这既是一次寻求治疗的行程,也是一次无奈的异国生活的开始。当这张照片被拍摄时,正值1939年,欧洲战云密布,苏联社会氛围日益紧张,而贺子珍一家也面临着语言不通、生活困难等多重挑战。 随着1941年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社会迅速进入战时状态,贺子珍和孩子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那张1939年拍摄的照片此时更显珍贵,它记录了战争前夕贺子珍尚能维持的相对平静生活。战争使贺子珍被强制编入当地一家儿童院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儿童院中,贺子珍不得不迅速掌握多种技能以适应工作需要,包括缝纫、烹饪、衣物修补,甚至教授中文课程。这些工作对于一个身体本就不健康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贺子珍体内残留的四颗子弹——那些革命岁月的沉重纪念——在寒冷的苏联气候中频频发作,使她夜不能寐,痛苦不堪。 给共产国际的信件中,贺子珍简单描述了自己的处境:语言不通、工作艰辛、身体多处疼痛。然而,真实的苦难远超过这些简单文字所能表达的程度。头痛、背痛、腰痛交替折磨着她,严寒的天气更是加剧了这些病痛。在那张照片拍摄后的日子里,贺子珍的容颜因病痛与压力而迅速憔悴,但她眼中的坚毅却始终如照片中那般不变。 战争加剧了物资短缺,仅靠儿童院微薄的薪资已经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贺子珍展现出了惊人的自力更生能力。照片的边角处隐约可见一些自制的工具,这些是贺子珍用来开垦荒地的简易农具。她用瘦弱的肩膀承担起开垦荒地的重任,在一片荒芜之地种植蔬菜,以补充家庭食物来源。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照片中不易察觉的地方,放置着贺子珍自制的纺织工具。当儿童院要求她在一个月内完成九双袜子和一件毛衣的任务时,贺子珍没有退缩。尽管寒冷的天气加剧了她的病痛,她仍然坚持在被窝里通宵赶工,用冻僵的手指一针一线地完成任务。这种艰苦的劳动和不屈的精神,恰是那张照片中她眼神所传达的坚韧的真实写照。 照片拍摄后不久,贺子珍最小的女儿李敏患上了严重的肺炎。这段经历或许是贺子珍在苏联期间最为痛苦的时刻之一。当李敏被送往医院后,贺子珍被拒绝将女儿带回家中照顾,她只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匆忙赶往医院探望。 在一次探视中发生的惊险一幕充分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力量。当贺子珍发现李敏被误送太平间时,她不顾一切地奔向那里,并凭借敏锐的母亲直觉发现女儿尚有微弱呼吸。面对医院工作人员的阻拦,贺子珍坚定地带走了自己的女儿,承担起全部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张珍贵照片的细节中,贺子珍手中握着的小物件,据后来李敏的回忆,正是她病愈后送给母亲的一个小手工礼物,代表着母女间深厚的感情和对生命的珍视。 照顾病中的李敏导致贺子珍无法按时完成儿童院布置的工作任务,这引发了与院长的严重冲突。面对院长的威胁和责备,贺子珍没有妥协,而是据理力争。她坚持母亲照顾病中孩子的权利,这种坚持最终导致她被强行送入精神病院。 那张1939年的照片,成为贺子珍在被强制隔离前的珍贵影像记录。在精神病院的两年里,贺子珍与外界完全隔绝,与孩子们失去联系。当她终于重获自由与李敏重聚时,两年的时光已经在女儿身上留下了明显的变化。
美国能熬死苏联,同样就能熬死中国?李显龙的一番话说到点上了,他认为如果美国想用同
【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