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这座浸润在历史烟雨中的名城,街巷间藏着无数往昔遗珍,而大慈阁宛如一位遗世独立却又备受尊崇的长者,静静伫立,守望着城市的变迁,诉说着独属于它的悠悠过往。
初见大慈阁,那通高 24 米的巍峨身姿,仿若拔地而起的巨人,在保定的市井街巷中鹤立鸡群,自带一种磅礴气场,让人不禁屏气凝神、仰头瞻望。遥想往昔,它傲立于此,跻身保定八景,“市阁凌霄”之名不胫而走,绝非浪得虚名。古往今来,便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的说法,仿若一道无形的门槛,界定着对这座城深度游历的标准,也足见其在保定城历史文化版图中的核心地位。
沿着岁月长河回溯,大慈阁的身世要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 1227 年)讲起,真觉禅寺的缘起,带着民间传说的质朴与神秘。相传,真觉禅师妙手回春,治愈了保定府高官之女的沉疴,官员感恩戴德,大兴土木,一座承载着佛缘与谢意的寺院拔地而起。因主殿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慈阁”“大悲阁”之名便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被叫响,这称呼里,满是对菩萨慈悲心怀的尊崇与祈愿,透着浓浓的烟火佛情。岁月悠悠,现存的大慈阁虽历经劫数,在清乾隆年间遭遇祝融之灾,而后浴火重生、涅槃重修,但每一寸砖石、每一道梁枋,依旧镌刻着历史的纹理,传承着自南宋便起始的佛禅脉络。
步入真觉禅寺,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有序铺陈,似一篇起承转合的文章,引领着访客步步趋近那核心的“主角”——大慈阁。阁前,蓝底金字“大慈阁”匾额高悬,熠熠生辉,嘉庆御笔“海藏法施”横匾与之呼应,彰显着往昔皇家恩宠与不凡气度,让人遥想当年帝王将相虔诚礼佛、护持寺院的盛景。而转身探寻,大慈阁背后那始建于明代、原名“汉寿亭侯庙”的关帝庙,恰似一段意外的“插曲”。在佛音缭绕的佛寺后方,关帝的英武之姿与佛家慈悲同处一隅,这般“佛中有武圣”的布局,放眼全国亦属罕见,关公的忠肝义胆与菩萨的慈悲为怀,碰撞出一种奇妙且和谐的文化交融,恰似保定这片土地海纳百川、包容多元文化的生动注脚。
我有幸恰逢大慈阁大修后初启门扉之际,仿若撞进一场重生的庆典。寺内师傅们张罗的抽签活动,更是别具一格。不同于市井常见、沾染迷信色彩的算命之签,这里抽出的是“法语”,是佛禅智慧凝萃的箴言警句,每一张签纸都似一把钥匙,开启内心向善向悟之门。当我亲手抽出那“皆大欢喜”签时,内心涌起的不仅是好运降临的窃喜,更是对正信佛教落地生根、惠泽众生之举的深深触动。在这方净土,信仰不是缥缈虚幻的说教,而是融入日常、滋养心灵的涓涓细流。
彼时,蓝天白云作衬,大慈阁愈发显得雄浑大气,飞檐翘角似欲展翅高飞,又似庇佑着脚下这片土地与往来众生。阳光洒落在古老的建筑上,勾勒出明暗交替的轮廓,将千年传承的建筑之美与佛禅文化晕染得淋漓尽致。此次保定之行,因大慈阁而满是欢喜与收获,它不只是一座古建筑、一座寺院,更是连接古今、凝聚信仰、承载城市灵魂的文化坐标,于尘世喧嚣中,为每一个到访者呈上一份宁静与启迪,静候更多人来揭开它神秘且厚重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