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普遍吃不饱饭面黄肌瘦,但大人小孩的肚子还是滚圆,不是他们家粮食多,而是生了一肚子的蛔虫。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七零后应该都记得,当年小孩们鼓着青蛙似的肚子满村跑,掀开衣服全是青紫色的血管印,那不是吃得太饱,是肠子里的蛔虫在开运动会。 七十年代的卫生院里,十个孩子九个查出蛔虫卵。最要命的是这些寄生虫会抢营养,偷血氧,河北有个村子的赤脚医生说过,他见过蛔虫从孩子屁股里钻出来,还有钻进胆管引发高烧惊厥的。 那时候农村厕所连着猪圈,粪肥直接挑到菜地,生啃个萝卜都可能吞下几十个虫卵。 城里情况也没好到哪去。胡同大杂院共用水龙头,纺织厂女工用搪瓷缸接水喝,半缸子水底沉着黄沙。 北京儿童医院的老大夫回忆,当年做驱虫手术,能从孩子肠子里掏出十几条半米长的活虫,盘得跟毛线团似的。最揪心的是贫困家庭,买不起八分钱一颗的宝塔糖,只能煮苦楝树皮水给孩子喝。 转机出现在1972年。山东制药厂仿制苏联的驱虫药,搞出了淡黄色宝塔糖。这玩意含有的磷酸哌嗪能让蛔虫肌肉麻痹,跟着粪便排出来。 关键是做成糖果形状,哄着孩子当零嘴吃。当年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最先普及的就是这种驱虫糖。 吃过宝塔糖的都知道那滋味,甜里带着涩,吃完两小时准跑茅房。七十年代末做过统计,华北地区儿童蛔虫感染率从89%直降到37%。 河南某防疫站的老照片里,孩子们举着拉出蛔虫的便盆排队领奖,第一名奖品是印着雷锋头像的笔记本。 但驱虫战役打了整十年。直到八十年代中,还有偏远山区孩子因蛔虫性肠梗阻送医。江西山区发生过惊动省城的事,有个孩子肠子被蛔虫钻破,连夜用竹轿抬了三十里山路才送到县医院。主刀医生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剖开腹腔拽出来的蛔虫装满两个搪瓷盆。 如今年轻妈妈们已经不懂怎么辨认蛔虫卵,社区卫生站早没了驱虫糖专柜。值得欣慰的是现在的孩子也不用吃宝塔糖了。 刷到这条的老伙计们,还记得当年吃宝塔糖的滋味吗?你家娃有没有指着厕所惊呼过白虫子?评论区聊聊那些年我们打过的虫。
七十年代普遍吃不饱饭面黄肌瘦,但大人小孩的肚子还是滚圆,不是他们家粮食多,而是生
画画的本本
2025-03-31 11:35:22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