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18年,胡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他当时只是在北大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3-31 16:28:55

[太阳]1918年,胡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他当时只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9.5毛泽东不屑于考北大:课程陈旧腐朽不值得费事) 1918年的北京,北大的校门前,一个年轻人来回走动,似乎在犹豫什么,最终,他没有进去,而是选择了离开,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毛泽东,他和北大之间有着一段特别的经历,充满了各种历史因素,也引起了很多讨论。 有人认为,如果他当年能进入北大读书,中国的命运或许会不一样,也有人认为,以他当时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可能考上北大,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到底哪一个更真实呢,当年,一个年轻人站在北大门前,最终转身离开,他就是毛泽东。 他与北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既有历史的巧合,也有历史的必然,这也引来了后人的各种猜测,有人觉得,如果他成功进入北大,中国历史就会被重新书写,也有人肯定地说,就他当时的知识储备而言,考取北大根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更贴近事实呢? 1918年,中国掀起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是各种新思想萌发的地方,吸引着很多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毛泽东来到北大,不是为了读书学习,而是为了协助新民学会的成员们去法国勤工俭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他的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他认识了李大钊,并且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找到了一份书记员的工作,主要工作是整理书籍和报纸杂志,每个月能拿到八块钱的工资。 另外,他还去北大社会哲学系蹭课,也参加了像新闻研究会这样的社团,这段时间,他的老乡朋友罗章龙考上了北大,成了正式的北大学生,而毛泽东却没有参加那次的入学考试。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求知若渴,又很有才华的年轻人,怎么会看起来对进入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毫不在乎呢,关于这个,有很多传言,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胡适的说法,毛泽东那时的水平,考不进北大,这句话出自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物之口,显得特别刺耳,也反映了一些知识分子身上的骄傲和偏见,他们习惯用老派的、精英化的眼光看待世界,却没有看到时代变革的巨大力量。 罗章龙回忆说,毛泽东实际上没想过考北大,他觉得北大的课程太老旧,不值得花时间学习,毛泽东心里有更大的志向,他想改变整个社会,不想只是在大学里搞学术研究,湖南对他来说,更能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才是最适合他的发展平台。 回到湖南,毛泽东积极投入社会活动,他组织学生会,创办《湘江评论》,推动“驱张运动”,他的行动有力地说明,学历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真正的知识来自社会实践,来自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毛泽东的杰出智慧和非凡胆略,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建立了崭新的中国。

0 阅读:0
醉卧桃花林间

醉卧桃花林间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