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了,才发现自己跟子女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两个家庭,你怎么看? 不是老了才

星洲的趣事 2025-03-31 17:30:26

人到老了,才发现自己跟子女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两个家庭,你怎么看? 不是老了才发现儿女不亲,而是老了才真切的感觉到儿女不亲所带来的不便。 和孩子不亲,并不是从老了才开始,而是在老人年轻的时候就定了。 在父母壮年的时候,没有哪个孩子愿意离开父母的,跟着父母多有保障。 但是没有多少父母愿意让孩子待在身边。只要父母愿意让孩子待在身边,绝大部分没有梦想的咸鱼都愿意跟父母亲近一辈子。在和父母亲不亲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孩子基本是没有选择权的,没有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孩子,能决定啥? 是父母,选择了主动切断了孩子之间的联系。主动切断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是没啥问题的,因为人不逼一把,是很难从舒适区走出去扛起生活的重担的,危机感可以让咸鱼更快的拥有追求梦想的动力。 真正的问题在于:1、什么时候切断?2、用什么方式切断?3、切断之后有没有想办法再重新建立新的联系? 第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切断?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父母都喜欢把“美国孩子18岁就独立”这句话挂在嘴上,也希望自己的孩子18岁就出家门独立生活。 都说教条害死人,且不说中美两国制度的问题,就说把18岁和独立能力挂钩的做法,就很“一刀切”。 各位还真别觉得“一刀切”是个例,如果这个回答有流量,各位自个看评论区,有多少父母在坚定的执行“养孩子到18岁就尽到义务了”这条准则,孩子18岁一到就直接丢出家门。 就我个人认为,这类父母还算是负责的。比起那些在孩子十三四岁就不管的父母,18岁才撒手的父母,都是良心父母。 但按照中国国情,能在18岁就拥有独立人格,且拥有养活自己的生存技能的人,几乎没有,因为中国高中毕业就18岁了。 只有父母无能力养孩子的家庭才具备教出“18岁就自立的孩子”,他们十四五岁就辍学打工,在外边的生存能力特强,有些甚至长大后混的很好,就我观察,当前中国大多数孩子完全自立的时间都得25岁左右。中国的孩子,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时间,大多会晚几年。 而这晚的几年,就决定了父母和孩子亲多亲少的问题。越早赶出家门的,越疏远;越晚赶出家门的,越亲近。 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式切断? 众所周知,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大学毕业还能找到工作,工作后一般过几年在家长的帮助下娶妻生子,慢慢的就独立了,有的家长还会给下一代看孩子,这个时间是自然的切断,但慢慢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扩招,很多孩子毕业即失业,有些能力强的孩子自己在外边打拼,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家庭没有更多的条件让他在家啃老,还有一些打着在家考研,找不到工作为由,在家里噌吃噌喝,明着啃老, 所以,给多少本钱孩子去度过独立前最难熬的时间,又是一个衡量父母和孩子亲疏关系的标准。不给钱的,越疏远;给的越多,越亲近。 第三个问题,切断关系以后什么时候重建新的关系? 首先,什么是新的关系?既然是新的关系,肯定和原来的关系模式是不一样的。以前孩子是个孩子,生存能力弱,人格天然弱一等。但是随着孩子步入社会,开始拥有了独立的生存能力和依赖自身能力建立起的社会关系后,孩子就不再是个孩子了,而是成年人了。对孩子,和对成年人,相处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没有健全的人格,需要父母指导,这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但是成年人,和父母一样都已经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就不再适用原来的关系模式了。所以,新的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仅仅是考虑到这一点的父母,就是一个不会有标题上困扰的父母了。很多父母总拿“在父母眼里,你永远都是孩子”自我感动,这类父母实际上和“养孩子到18岁就尽到义务了”的父母一样,不太拎的清。 现在说什么时候重建这种关系。 让人感到可惜的是,有些父母到老了都没有意识到要和孩子重建关系,就如问出这个问题的父母。这样的老人,晚年过得不幸福一点都不意外。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把和孩子的关系当回事。 和孩子重建关系最好的时机,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患难见真情”,不难的时候,基本没有机会表露情感,但一到困难的时候,才能知道谁是真的朋友。 在孩子困难的时候,雪中送炭一把,就算是天大的怨气,也能直接消散于无形。 这里额外提一下,帮忙要用成年人的方法帮,成年的世界,没有什么是无偿的。在成年的世界里,无偿的帮助,是一种羞辱。即使你的孩子想要得到你的羞辱,你也要狠心下来不羞辱他(她)。帮归帮,利息不能少,工钱不能少,不要想着当老好人。不懂的,花点时间去体会。

0 阅读:13
星洲的趣事

星洲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