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一幼儿吞掉鱼钩,母亲一拽,勾得更紧了。名医叶天士急得冒汗,转身看见一串佛珠,一把扯断,一股脑塞进孩子嘴里。母亲大哭,“你干嘛?” 叶天士是清朝时期的名医,名桂,字天士,江苏苏州人,是著名医学家,也被后世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天士自幼就聪颖过人,“闻言即解”,加上为人勤奋、虚心好学,小小年纪就众访名师,采各家所长,无论从治病救人还是治学著书,都是后人学习的楷模,给中医学的发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 乾隆年间,一幼儿吞掉鱼钩,母亲一拽,勾得更紧了。 名医叶天士急得冒汗,转身看见一串佛珠,一把扯断,一股脑塞进孩子嘴里。母亲大哭,“你干嘛?” 这究竟是救人还是害人? 这一天,在叶天士自己开设的医馆里,突然进来一个怀抱幼儿的妇女,眼睛红红肿肿,显然是刚刚哭过,更听见怀中的孩子痛苦的呻吟着。 原来,孩子的父亲喜欢垂钓,往日都是记得把鱼竿放在高处,可那一日垂钓之后急着被人叫出去喝酒,一时疏忽,随手就把鱼竿鱼具往桌上一放。 3岁的孩子看见了,哪懂得什么危险,拿起来就玩儿,还模仿爹爹钓鱼时的样子,把钩子一端放进了自己嘴里,这一放可不得了,钩子竟顺势滑了下去、勾住了孩子的喉咙。 孩子又痛又怕,哇哇哭了起来,母亲听到赶忙过来,差点儿吓晕过去,这可怎么是好,这钩子在喉咙里,拔也不是、不拔也不是。 听着孩子哭都没了力气,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对,自己也跟着哭了起来。 邻居听见跑来看见这一幕,赶紧提醒母亲,别愣着啦快抱起孩子去找叶天士叶先生,兴许他有办法。 叶天士一见母子俩这情况,心知这并非用药可以解决,必须马上想办法取出孩子喉咙的鱼钩。 正思考间,不经意看见身旁一串佛珠,眼睛一亮有了主意。 他命人将佛珠拆散,然后用手小心的扶住孩子口中外露出来的鱼线,一边轻声安慰着孩子一边把佛珠一颗颗的轻轻穿到鱼线上,然后慢慢提紧,佛珠先是滑到孩子喉咙口又继续向下,这时叶天士又是一紧手里的鱼线,鱼钩竟神奇般的脱离了出来。 周围那些屏住呼吸的人都大松了一口气,孩子的母亲更是喜极而泣扑通跪下,一手抱着孩子、一手紧紧抓住叶天士的衣袖连连道谢,叶天士扶起母亲,给孩子受伤的喉咙口做了处理。 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称叶先生不愧是神医圣手。 原来,鱼钩深深的卡在肉上,想要取下来,必须想办法把那个位置撑开些,好让鱼钩能够脱离出来,而圆圆滑滑的佛珠恰好可以推下去,撑开喉咙口,再利用那个小小孔洞让鱼钩被拉出来、而不会二次损伤孩子的喉咙。 叶天士不仅医术高明,更是一位求知若渴、善于集各家所长、融会贯通的医学家,他给后世留下了诸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医学著作,堪称典范。 而且叶天士从不墨守成规,在一些别人医治不了的疑难杂病面前,还会结合病人的心理进行治疗。 有一则趣闻,也让人们传颂称奇。说是镇上的一个妇人生产时遭遇难产,怎么都产不下来,这样下去孩子和大人都会有危险,这时有医生已经写好了药方。 产妇的丈夫不太放心,拿着处方来问叶天士,叶天士想了一下,在处方上加了一片梧桐叶做药引,还告诉丈夫叮嘱产妇不必担心了,有了这个引子,一定能顺利生产。 说来也奇怪,这婴儿真的就顺利产下来了。后来有人也仿效叶天士,在治疗难产的催产方上加梧桐叶,但都没什么特殊的效果。 叶天士听闻大笑着说:“以前我用梧桐叶,是因为刚好碰到立秋的时节,现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么益处呢?” 原来啊,叶天士知道难产的孕妇大多是因为生产的不顺利而更加着急紧张,再加上对医师药方可能不够放心,所以他的那片梧桐叶,其实就是在催产方上给产妇和家人吃了个定心丸,让他们都能放心下来。 还有一个患者,得的是一种慢性病,这种病就是容易反复,好了又犯,让患者非常苦恼。 他听人介绍找到叶天士,叶天士仔细看过之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叮嘱他一定不能灰心,要按此药方服药一百剂,定能保证此症不再复发。 病人开始还牢记叮嘱,但服过八十剂之后,病就好了,而且一个多月都没有再犯,他觉得自己不用再服药了。 但一年之后,这病又复发了。他又找到叶天士,叶天士听过之后对他说:“任何病症都有对应的药方,不但要对症、还要对量。我叫你服足一百剂,你偏偏不听,这就是剂量不足、不足以根除。你要把剩余的剂量服完,不能再半途而废,你的病定能根除。” 病人回去,按照叶天士的药方再服了剩余的剂量,这病果然没再复发。 从此,叶天士悬壶济世的事迹也就越传越广。
乾隆年间,一幼儿吞掉鱼钩,母亲一拽,勾得更紧了。名医叶天士急得冒汗,转身看见一串
寻墨阁本人
2025-03-31 17:37: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