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 在清朝,有个屡建奇功可官职却越做越小,满朝知名的汉臣--姚启圣。他从官居二品大员的巡抚,一直降到七品知县。 只因他自认为学富五车,心中满是前瞻的计策。他既效忠朝廷,又看不起弓马出身的满人,便经常私自做主行事。立了大功也不招皇帝待见,可又不得不用他。 可这个姚启圣并不是个官迷,而只欣赏自己的成绩。无论是擅开海禁被免职,还是到苦寒之地管理一群充军之人,他都做得津津有味成绩显著,凡事总能想到皇帝的心里。 康熙是个自认为是非常英明的皇帝,喜欢自己的决策高人一等,被人崇拜。 而身旁有个总能看透他心思的人,这让至高无上的康熙皇帝恨不得宰了他出口恶气。 可每当用人之际,康熙还是第一个就想起这个人,这就使康熙皇帝对这个姚启圣既欣赏又讨厌,便产生了一面用他一面打压他的心理。 康熙十五年,“三藩之乱”之一的耿精忠在福建一带,与占据台湾的郑经勾结谋反。 清朝守军敌不过耿精忠的叛军和彪悍的海匪,节节败退。福建落得得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这时的康熙皇帝想起了,远在冰天雪地中管理军马的姚启圣,本想寻他个错误,让姚启圣去戴罪立功。 可派出手下人一查,姚启圣把军马场搞的井井有条,军马个个膘肥体壮,实在无错可找。康熙无奈,只得把姚启圣重新启用为福建布政使。 这姚启圣未负皇帝的重托,日夜兼程直奔福建,率军迅速打下了石塘,消灭了众多叛军。 又乘胜追击,收复了福建重镇云和县。 他一面整肃军队,一面安抚百姓,杀了一批烧杀抢掠,骚扰百姓的清兵,又奖励逃难的农民回乡种田,使当地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然后带领纪律严明的清军攻入仙霞关,直逼耿精忠的老巢。 姚启圣算到,平复了福建后,康熙皇帝下一步就要对付占据台湾的郑经。 但是自己带领的清军,都是腰粗屁股大的马上悍将,对付不了长期在海上作战的郑兵。姚启圣看中了耿精忠的福建水军,想加以利用。 于是,姚启圣向康熙皇帝上表,奏请皇帝允许耿精忠投降,康熙准奏。 之后,姚启圣被康熙提升为封疆大吏福建总督。命他迅速解决福建百姓的吃穿问题,并做好平定台湾的准备。 台湾的郑经,经常派水兵过海,到福建沿海抢掠物资粮食。他们白天不敢直接与清军对抗,但到了晚上会顺着涨潮时间不定地点的对福建偷袭。由于海岸线过长,清军经常抓不到这些海贼,屡屡吃亏。 姚启圣想到了一个办法,下令沿海30里之内把百姓清空,只留巡海军队。 这样就利用了涨潮时间短,郑兵来不及深入,就得趁退潮时间逃跑,不然就会被清军抓捕。 姚启圣还让家中有在海对岸当兵的家属,在大门上挂着想念亲人的书信,老人的帽子,孩子的小鞋等物品,用来引起郑兵的思乡情绪,来瓦解郑兵。 这时的姚启圣,正在为平复台湾而废寝忘食地制定计划。他命人督造坚利的战船,加紧训练高素质的水军,又请皇帝调来一批善于山地打仗的步兵。而他自己一头扎进书房里对着台海地图一步一步的测算。 地型、时间、对方船只兵力优弱、郑经的脾气秉性、以及他对手下的信任成度,由此制定了先攻澎湖后攻台岛的战略方针。 姚启圣做好了全面攻台准备,向康熙皇帝上奏可以起兵伐郑了。之后他便每日悠闲地坐在海边喝茶、钓鱼、晒太阳、尝海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令姚启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心里盘算着攻克台湾,舍我其谁之时。康熙皇帝故意下旨,把姚启圣手中的帅旗交给了他的部下施琅。 姚启圣哪里肯甘心,他自己呕心沥血制定的攻台计划,却不能参加指挥作战。 于是,姚启圣在清军水师出发前,扮作了一名随军侍卫,登上了指挥战船。与施琅协同作战分兵澎湖与台湾主岛,一举捣毁了郑经的老巢。 清军们为了拿下台湾,举杯欢庆,热闹非凡。而这时的姚启圣却默默的整理行装准备回京请罪。 他知道皇帝有着杀他的充分理由,一个是耿精忠又蓄意谋反被杀,再有就是自己私自登船指挥战斗。 姚启圣认为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再为朝廷出力。 但这些年来,自己做过许多值得骄傲的大事,他很欣慰,觉得死而无憾了。因此,他非常平静。 这次姚启圣真的没有猜对康熙的想法,皇帝并没有直接杀他,而是封他为西湖侯,赐下了一座活坟墓,内藏千余卷珍希古籍的皇家行宫。 一来限制了姚启圣的行动,二来让他活着给汉臣们看,以表示优抚。 康熙皇帝终于让姚启圣明白,他自己再聪明,也抵不过皇权的力量!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
寻墨阁本人
2025-03-31 17:38:23
0
阅读:405
雪中悍行刀
姚启圣真该早死,硬生生葬送了反清复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