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张爱玲有两个月没有来例假了,她以为自己怀孕了,高兴地告诉男友,男友让她先去医院做检查。 1947年的上海,秋意渐浓。张爱玲独自坐在书桌前,翻看着日历,默默计算着日子。这一算,她才惊觉自己已经两个月没有来例假了。这个发现让她欣喜若狂,连忙放下手中的稿纸,去找正在电影公司的桑弧。 那时的上海滩,文艺界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张爱玲作为知名作家,早已在文坛站稳脚跟。她的创作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视角,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情节充满张力。正是这样的写作特色,吸引了同样在文艺圈打拼的桑弧。 一年前,桑弧带着张爱玲的作品来访,提出希望合作编写剧本。当时的张爱玲正处于创作的低谷期,急需一个新的突破口。这个合作提议恰到好处,既能为她带来稳定的收入,又能开拓新的创作领域。于是,两人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在编剧的过程中,张爱玲发现桑弧与之前接触过的文人大不相同。他的谈吐不俗,见解独到,对艺术的追求也与她不谋而合。两人在创作中频频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配合默契。很快,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就顺利上映,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这种愉快的合作催生了第二部作品《太太万岁》。这部电影融合了桑弧的艺术理想和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洞察,一经推出就引起轰动。媒体的关注点,也从单纯的作品本身转向了两位创作者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 但张爱玲的过往始终如影随形。在遇见桑弧之前,她经历了一段令人痛心的婚姻。那个名叫胡兰成的男人,曾经用热烈的追求打动了她,却在婚后暴露出令人失望的一面。当胡兰成带着外面的情人回家时,张爱玲选择了离开。这段婚姻给她留下的不仅是心理创伤,还有一次不得不进行的引产手术。 为了开始新的生活,张爱玲努力摆脱过去的阴影。她主动切断了与胡兰成的一切联系,专注于创作和与桑弧的合作。她甚至开始学习化妆,希望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但桑弧的哥哥对这段关系却持保留态度,这让向来重视家庭观念的桑弧陷入了困扰。 就在两人的关系微妙发展之际,张爱玲发现了自己的反常。那个秋天的下午,她满怀期待地告诉桑弧这个"好消息",期待着两人能够开启新的人生篇章。然而,桑弧的反应却出乎她的意料,他板着脸,提出要去医院做个检查。 张爱玲和桑弧坐在医院的走廊的长椅上,等待着检查结果。医生拿着检查报告走来时,先是看了看两人,然后缓缓道出了检查结果:并非怀孕,而是子宫炎症导致的月经紊乱。 这个诊断结果犹如一记重锤,将两人之间原本温馨的气氛击得粉碎。张爱玲低着头,没有说话。那次因胡兰成而不得不进行的引产手术,给她的身体留下了永久的创伤。桑弧站在走廊的另一端,望着窗外,两人之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 从医院回来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桑弧表示这些都不重要,但张爱玲却再也找不回从前的自在。她开始推掉一些社交活动,把自己关在家里写作。而桑弧的探访也渐渐变少,电影创作的讨论也不再热切。 1947年末,张爱玲开始创作《十八春》。这部作品承载着她对生活的所有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失落与无奈。她将笔下的人物置于命运的漩涡中,任其挣扎,仿佛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这部作品在文学圈引起强烈反响,但她却很少出面回应。 次年春天,张爱玲通过朋友得知,桑弧已经与他人完婚。那是一位普通的上海女子,与文艺圈没有任何瓜葛。当张爱玲主动询问此事时,桑弧只是简单地确认了这个消息,并未多作解释。这段对话成为了两人之间的最后交集。 生活的打击接踵而至。张爱玲决定离开上海,这座承载着她太多记忆的城市。她选择了远赴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洛杉矶的一座公寓里,她继续创作,但作品中的忧郁色调更加浓重。 临行前,她写了一封信给桑弧,但最终没有寄出。这封未寄出的信,连同那个秋天的错觉,一起被她锁在了记忆的深处。或许正如她在作品中所写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场充满意外的旅程,有些擦肩而过的温暖,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冷酷。 直到1995年,75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中离世。她的一生就这样悄然落幕,恍如她笔下那些寂寞的女子,在时光的长河中独自远去。而那个秋天的医院走廊,那些未说出口的话语,那份被命运扼杀的期待,都已经化作了她作品中永恒的意象。 桑弧后来很少提起这段往事,但他为张爱玲的作品保留了永远的敬意。这段史实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注脚,见证着一位杰出作家在事业巅峰时期所经历的情感起伏。命运给予张爱玲的,是一支能够书写人生况味的妙笔,却始终吝啬于给她一份圆满的姻缘。
1880年,46岁的慈禧太后感觉肚子肿胀,还干呕嗜睡,贴身太监李莲英赶紧找御医来
【8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