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竟然发现中国援阿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阿方无棉花资源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军事上,阿方提出的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甚至要求援助中华牌香烟等非必需品。
(信息来源:红色文化网---耿飚的一封信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78年盛夏,北京的政治空气十分紧张,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突然做出强硬决定,停止!彻底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援助,不再提供任何资金,这个出乎意料的指令,如同重磅消息,震动了整个外交部门,曾经被视为“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究竟遭遇了什么变故?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际局势十分紧张,美苏两大阵营对峙明显,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需要在国际上寻找支持力量,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地理位置重要,政治立场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于是成为中国可以合作的对象,之后很多年里,尽管中国经济并不宽裕,仍然大力援助阿尔巴尼亚,提供的物资非常广泛,既有吃的粮食,也有用的工业机器。
原本打算运回中国的加拿大小麦,最终改变了运输方向,目的地变成了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这项援助行动体现了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扶持,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希望冲破西方国家封锁的战略意图,这不仅仅是一批粮食的转移,更代表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立场和策略,支援阿尔巴尼亚,象征着中国在特定时期的国际关系考量。
阿尔巴尼亚似乎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份友情的宝贵,他们把中国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领导人霍查还提出一种“兄弟情谊”的说法,觉得中国是老大哥,帮助他们这些小兄弟是应该的,这种“因为我穷,所以我有道理”的想法,让中国方面感到为难,更让人头疼的是,阿尔巴尼亚国内的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援助物资的管理也很混乱,经常出现问题。
耿飚大使亲身经历,看到化肥随意堆放在室外,白白浪费,他还了解到阿尔巴尼亚提出要援助中国建设电视台,更离谱的是,他们甚至要求在每个农业合作社都安装电视机,要知道,那个年代,就算是在中国的大城市里,电视机也是非常少见的奢侈品。
中阿关系的问题,其实早在1969年李先念访问阿尔巴尼亚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了,那次会谈持续了将近七个小时,阿方光想着要各种各样的援助,压根没提怎么用这些援助来发展经济,实现自力更生,李先念比较含蓄地问了一句这么多东西,啥时候能还上啊?
谢胡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没想过要还,这段对话说明,中国和阿尔巴尼亚在看待援助这件事上,想法差别很大,更早的时候,在1967年,阿尔巴尼亚就向中国要求援助100万吨化肥,那时候中国自己经济状况也不好,但最后还是答应援助了30万吨。
可是,阿尔巴尼亚非但没有感谢,反而私下里觉得中国给的援助太少,不够大方,到了1969年,他们又提出一个让人吃惊的要求,希望中国援助1000亿美元,理由是他们想让每个阿尔巴尼亚人都能看上电视,耿飚回国后,把阿尔巴尼亚国内的混乱情况告诉了毛主席,并且建议减少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毛主席立刻同意了耿飚的建议,还夸他敢于说实话,反映真实情况。
阿尔巴尼亚越来越“闹腾”,甚至公开批评毛主席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1974年,他们再次提出过分要求,希望中国援助50亿人民币,但中国最终只提供了10亿贷款,这让两国关系变得更加紧张,邓小平上任后,重新考虑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政策,最终决定停止援助。
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阿尔巴尼亚就公开宣布和中国断绝外交关系,更令人意外的是,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还在国际场合猛烈批评中国,毫不留情。
曾经关系铁到像亲兄弟一样的阿尔巴尼亚和中国,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分开了,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发展遭遇严重困难,再次变成欧洲比较贫困的国家,而中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