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硕士出身的县委书记陈行甲,语出惊人:“当官之所以腐败,无非养儿子,买房子。我不用养儿子,他从很小学习就很好,大学考入了北大,我不用买房,国家给我提供人才房。 2012年初夏,巴东县县委大礼堂内鸦雀无声。台上,一位身形瘦削的男子声音铿锵:"当官之所以腐败,无非养儿子,买房子。我不用养儿子,他从很小学习就很好,大学考入了北大,我不用买房,国家给我提供人才房。"说这话的,正是时任巴东县县委书记陈行甲。 这番讲话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会场。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宣战檄文,直指当地官场积弊。在场的人几乎不敢呼吸,掉根针都能听得见。很快,讲话内容传开,先是被南方周末记者转发,随后人民日报官微也全文转发,引起广泛关注。 令人瞠目的是,坐在主席台上的3名县领导和台下第一、二排的9名重要官员,不久后全部被查处送进大牢。这是陈行甲在巴东县反腐的一个缩影。 然而,就在这场反腐风暴掀起的背后,鲜为人知的是,陈行甲已经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回溯到2012年6月,陈行甲推行的一系列反腐工作遭遇重重阻碍。以县长为首的一批官员使出的绊子既损又高明,盘根错节的势力让他们有恃无恐。白天,陈行甲面对繁重的工作;夜晚,他无法入眠。 有一天,陈行甲竟听到门外传来已去世多年的母亲的声音:"甲儿,出来;甲儿听话,出来。"大汗淋漓的他几乎无法动弹,好不容易拨通了妻子刘红霞的电话。刘红霞坚定地说:"行甲,别怕,你现在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马上回家。" 几百公里外的家中,刘红霞第一时间带他就医。在解放军精神卫生中心,陈行甲住院17天,随后的一年多里,在妻子的悉心照顾下,他的病情才最终痊愈。令人惊讶的是,即使连医生都赞叹,刘红霞虽然从未学过心理学,但在陈行甲病情最危急的时刻,她的每一步决定都恰到好处。 2011年,当40岁的陈行甲初到巴东县时,这位清华硕士本可选择更为舒适的城市生活。然而,一封长达5000字的公开信让他看到了这个贫困县的腐败现状。信中充满了对县内腐败的批评和对这位新上任书记的期望。 陈行甲没有畏惧,反而视这封信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深入调查,他发现巴东县确实存在交通不便、医疗落后等问题背后,是一批贪腐官员的阻碍。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陈行甲开始了他的反腐之路。面对送上门的价值十几万的金表、衬衫里塞满的现金、伪装成土特产的金条,他毫不动摇地拒绝了所有贿赂。他公开自己的邮箱,回复每一封来信,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了这位县委书记的与众不同。 2016年,当陈行甲的县委书记任期结束时,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职离开官场。对许多人来说,这个决定难以理解。作为一位清华硕士,在反腐路上取得显著成绩的县委书记,他本可以继续在仕途上前进。 "我这是祼辞,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没有收入。"陈行甲向妻子刘红霞坦言。而刘红霞的回应却出乎意料:"就你那点工资,有或没有,有啥区别。没事,我养你,你不抽烟不喝酒,好养。"这段朴实的对话背后,是夫妻二十多年来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深厚情感。 陈行甲与刘红霞的故事始于1988年湖北大学数学系的同窗岁月。当年的刘红霞是公认的系花,不仅擅长舞蹈、书法,英语流利,还是学生会干部,对许多男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来自农村的陈行甲,只敢在心里默默向往。 机缘巧合下,大三一次课间,刘红霞坐在了陈行甲旁边,随手抄了一首题为《有一种缘分》的诗递给了他。这成了他们感情的起点。经历了分分合合,1994年,两人再次重修旧好,一起备考研究生。 人生的转折点出现在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后。陈行甲虽然总分在报考学院全国考生中排名第六,但因政治单科差一分,被刷了下来。如要读书,需交8000元培养费,而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122元。面对这个天文数字,陈行甲无力承担。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红霞做出了惊人之举——辞去广东优厚工作,调回兴山县与陈行甲团聚。对许多人来说,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一位副县长听闻后哈哈大笑:"怎么可能。"然而,刘红霞确实这样做了,她甚至没有告诉自己的父母。 之后的二十多年婚姻生活中,两人几乎不曾争吵。即使在陈行甲因反腐面临威胁时,刘红霞也坚定地说:"我从没指望过你飞黄腾达,我只要你一定要活着回来。不要担心我和儿子,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 离开官场后,陈行甲并未就此安逸。2017年,他在深圳创立了一家公益基金会,专门资助因艾滋病和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他甚至亲自接收了一个艾滋病患儿,费尽心思为他找到一所特殊学校。同年,他出版《在峡江的转弯处》,记录自己从政的点点滴滴。 "帮助弱者是我人生的新使命。"陈行甲说。2018年,他被评为"中国年度公益人物",从官场到公益领域的转变,体现了他始终不变的为民初心。
江西司法厅原巡视员夏太华主动投案自首,副厅级,军人出身,16岁参军,26岁营长,
【37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