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费孝通和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做调研。费孝通误踩猎人陷阱受伤,王同

鉴史忆往呀 2025-04-02 14:25:40

1935年,费孝通和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做调研。费孝通误踩猎人陷阱受伤,王同惠下山找人营救,一去不复还,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代表作《乡土中国》风靡全国,他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妻子王同惠。 王同惠是费孝通的第一任妻子。一次费孝通参加一场同学聚会。聚会上,费孝通与王同惠因为一个人口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 费孝通为了说服王同惠,借圣诞节互赠礼物机会,把一本关于人口学的书送给了王同惠,借此来影响她,以便达成共识。 没想到,这本书竟然成为两人缘分开端。王同惠被书中内容所打动,被费孝通治学严谨的态度所折服。 当时,费孝通在清华就读,而王同惠就读燕京大学,因为距离较近,王同惠一有问题就会去找费孝通请教。 两人志趣相投,共同研究学问,并且彼此欣赏,慢慢产生了感情。他们并没有因为恋爱耽误学习,反而互帮互学,合作完成了《社会变迁》和《甘肃土人的婚姻》两部著作的翻译,这也成为了两人的定情信物。 后来,费孝通被指派前往广西大瑶山调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王同惠提出一同前往。费孝通十分乐意。尽管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但是孤男寡女一路同行,在当时会惹人非议。 因此,两人打算提前结婚,在未名湖畔的临湖轩,举行了隆重而浪漫的婚礼。 夫妻二人在新婚的第八天,踏上了野外考察的征途,向广西瑶山进发。当地山路崎岖,生活条件恶劣,交通尤为不便,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同。 幸亏王同惠的语言天赋高,在与村民相处一段时间后,能够自然的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沟通,帮助费孝通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同年12月,费孝通和王同惠在向导带领下,进入了罗运村考察。此时,王同惠已身怀有孕,却依然坚持同往。 在深山密林之中,王同惠行走起来十分吃力,费孝通为了照顾妻子,也放慢了速度。谁知,前面引路的向导走得太快,费孝通夫妻两人没有跟上,就在原始森林中迷路了。 无奈之下,夫妻俩硬着头皮,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摸索。突然,“轰隆”一声,费孝通不慎踩到当地人为捕虎设下的机关,双腿被兽夹夹住,石木砸在了身上。 王同惠被吓得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而费孝通痛的连话都说不出,打手势告诉王同惠帮忙移开压在身上的石木,但是费孝通的腰部和腿部深受重伤,根本站不起来。 王同惠急的哭了,说:“我回村去找人帮忙。”费孝通摇头不答应,说:“天太黑,我不放心你。”可是王同惠坚持要去,还把干粮和水壶放在丈夫身边。 王同惠一路跌跌撞撞的顺着山路往下走,就这样消失在费孝通的眼前。 费孝通在等待中越发煎熬,痛苦的等到了天亮,而王同惠还没有回来,他内心越发不安。于是,费孝通拖着受伤残破的身体拼命向前爬,歇一阵、爬一阵,一直爬到太阳落山时,他才听到远处传来地吆喝声,赶紧扯着嗓子呼喊救命。 费孝通得救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当地的村民帮忙寻找妻子王同惠。 经过七天七夜的寻找,村民们终于在一处悬崖下方,找到了王同惠的遗体。费孝通得知妻子遇难的消息,悲痛欲绝。谁成想,王同惠这一走,两人竟然阴阳相隔。 费孝通与王同惠结婚才108天!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将带来的消毒水全部喝下,想与爱妻和未出生的孩子一同埋葬在大瑶山。 幸得村民的及时抢救和劝说,他决定带着王同惠的理想活下去。并为亡妻写下碑文:人天无据,灵会难期。魂其可通,速召我来! 费孝通痊愈后,立刻整理子和妻子王同惠在瑶山搜集的资料,他含着泪写下研究报告《花篮瑶社会组织》,并将其在上海出版,作者署名王同惠。 这本著作首次介绍了瑶族的的社会组织、风俗、婚姻、丧葬、宗教、耕种、渔猎和通商情况,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的新领域。 此后多年的时间里,费孝通为了亡妻的理想,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发表诸多著作,其中《江村经济》被称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然而,家人为费孝通的终身大事操心不已。多年后,在大哥费振东的介绍下,他和孟吟结婚了。由于战乱,费孝通不得不带着妻子孟吟四处搬家躲避。此时,他们的女儿也在战火中诞生。 费孝通为了纪念亡妻,给独生女取名为费宗惠,孟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子,并没有因为不快,反而认为丈夫重情重义。 在后来动荡又艰难的日子里,孟吟始终陪伴在费孝通身边,两人相互扶持,走过了55年的风风雨雨。1994年,孟吟因病去世。 2005年,费孝通走到了生命尽头,离世前告诉家人,死后要把自己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与王同惠合葬,另一半与孟吟合葬。 纵观费孝通的一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非凡成就,成为了中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为中国农民找到了一条出路,发表了许多著作,填补了我国社会学空白的部分,成为了大师级的楷模。 在感情方面,他忠诚于婚姻,用真情待妻子,也忠于自己的内心。虽有缺憾,但无愧于心。  

0 阅读:325
鉴史忆往呀

鉴史忆往呀

欢迎关注,跟着小编一起看历史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