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大清官员张元济陪同毛主席游玩天坛,突然毛主席问张元济:“见过几次

蜀山史道道 2025-04-03 11:06:56

新中国成立前夕,大清官员张元济陪同毛主席游玩天坛,突然毛主席问张元济:“见过几次慈禧太后、她摆不摆架子,”大清官员的回答绝了。

那是1949年9月下旬的一个上午,北平的金秋季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全国上下正紧锣密鼓地为开国大典做着准备。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毛泽东突然想要前往天坛散散心。

随行人员一见主席的心意,赶紧跟了上去,汽车一行人从中南海驶出,很快就抵达天坛东大门,当时的天坛已经没什么游客了,园内一片肃穆,毛泽东在第二道门后的饮料棚前下车歇息。

过了一会儿,几辆汽车鱼贯而入,相继走下来的有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粟裕等高级将领,他们与毛泽东会合后,也在饮料棚外等候其他人到来。

等到大家汇集完毕,毛泽东爽朗地说:"这几天,大家都很辛苦,一面商议政协会议,一面还要抽空访友亲戚,待到会议开幕,那就更加忙碌了,所以今天我特意抽了个空子,请大家来这里放松放松,喘口气。"

毛泽东接着拱手相陪的,正是两位清朝时期的翰林张元济和陈叔通,他笑着对大家介绍道:"这位是张元济先生,这位是陈叔通先生,都是当年的翰林,"随行人员见到两位耄耋老者,纷纷鼓掌欢迎。

张元济家世显赫,从小就饱读诗书,戊戌变法失利后,他虽然被革职,却毫不气馁,转而投身于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在他六十余年的主持下,改馆出版发行了无数珍贵文化典籍,为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叔通自小就酷爱诗词,二十多岁时便中了进士,后来,他担任清政府资政院议员,力主妇女解放,让女子也能受教育,当年日军入侵时,他坚决抗拒敌人的恫吓利诱,并积极呼吁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直至日本投降,他才认清国民党的真面目,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民主革命事业鞠躬尽瘁,一生爱国爱民。

见到两位前辈略显拘谨,毛泽东故意打趣张元济:"下面让张老先生给我们讲讲,他当年是怎么考的翰林?还有,张老您见过几次慈禧太后?她摆不摆架子?"

张元济腼腆一笑,诚恳回答:"诸位可能不太清楚,清朝的翰林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一介书生怎么可能接触到居高临下的慈禧太后呢?"

毛泽东随即转向陈叔通:"那陈翰林,您老人家对此又有何感想呢?"

陈叔通沉吟片刻,缓缓道出心中所见:"我这一生,先后经历过清朝、袁世凯和蒋介石三朝,感觉那些最高统治者身上,都透着一股不可亲近的傲气,唯有我们的毛主席,与人无任何疏离感,十分平易亲和。"

听到老人的夸奖,毛主席连连摆手:"千万不要奉承我!陈老,我们都要警惕鲁迅先生说的捧哟!"说罢他爽朗一笑,提议大家在此合影留念,然后就随意结伴游览天坛。

大家依言照相后,毛主席便拉住了陈明仁将军,亲切地说:"子良将军,你我都是湖南老乡,来,咱们单独合个影吧!"

当年,陈明仁的级别根本无缘与蒋介石单独合影,听到主席的邀请,他一时有些拘谨。在场的陈毅见状,开解道:"陈将军,你和主席都是湖南老乡,主席请你合影,你还装什么斯文啊!"

毛泽东笑着调侃:"听说蒋介石还在为你准备追悼会呢?"陈明仁不以为然,语带鄙夷:"那是他们惯用的伎俩罢了,"二人遂在祈年殿西侧的空地合影留念,照完后,毛泽东携同一众将士,沿着小径闲庭信步,仿佛重返世外桃源。

从始至终,毛泽东亲和有礼,谦逊待人,他诚挚邀请手下将士们暂歇喘息,希望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能享受片刻闲适时光。

即便面对曾经的朝野前辈,毛泽东依旧平易亲民,与他们无丝毫疏离感,就像与挚友把酒闲谈,这正是他作为民族领袖的独特魅力和睿智所在——始终心系人民,脚踏实地,与民同呼吸、共命运。

在那风云际会的年代,正是凭着睿智机谋与艺高人胆,毛泽东才能统御八路、打败国民党、成就新中国的伟业。但他向来谦虚谨慎,躬身力行,百分之百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这份亲民作风,正是他最可贵的品德。

当我们重温这一幕景时,不禁又见到了理想主义者的温暖与智慧。

0 阅读:1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