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晗造像碑,见证胡太后对郑氏的恩宠

坚持走路 2025-04-03 15:01:15
【道晗造像碑】 北魏孝昌元年(525) 高135、宽98、厚44厘米 石灰岩质,四面环刻。碑底部有榫,座已失。 1976年荥阳大海寺出土,1997年入藏河南博物院。 【道晗造像碑的雕造与荥阳贾氏家族的关系】 从题记中可知,此碑为“邑主贾思兴百八十人等”所造。 但从碑上供养人题名看,多为贾姓、周姓、郭姓等,而以左侧面第1排第1个供养人旁有“邑主贾思兴”为大字榜题(P16),说明该造像碑是以贾思兴为首的供养者出资雕造的。 贾思兴,文献无载。查荥阳贾氏,时值族人贾思伯及其弟士明兄弟俩任荥阳太守。 按《魏书•贾思伯传》载,贾思伯(468-525),字士休,北魏益都(今山东寿光)人,幼年聪慧。21岁开始出仕朝廷,任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很受孝文帝的赏识,常随从征伐,孝文帝终时执笔代写遗诏。又任过荥阳太守,南青州刺史、兖州刺史,政绩显著。 其弟士明,迁镇远将军,中散大夫,试守荥阳太守。 可知贾氏兄弟曾任荥阳两任太守,当属荥阳显贵。贾思兴,虽无官阶,但也应是贾氏族人,或是与贾思伯有血缘关系的本家兄弟。 贾思伯于孝昌元年(525年)死于洛阳,而道晗造像碑也于此年雕造,仰或贾氏族人为死去的贾思伯祈祷冥福,愿他往生兜率天宫,享受弥勒净土世界而雕造。 雕佛造像的功用,除了为皇帝、父母、现存眷属祈福免灾,还为死去的亲人或友人祈愿,愿他们早日脱离三涂,往生极乐世界。在龙门造像二十品中不难发现此类因素。 因此,以贾思兴为邑主的贾氏族人联合其他邑社人员共同为死去的本族最高官员雕造佛像,也在情理之中。 道晗造像碑,是河南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北魏晚期造像碑,虽属民间造像形式,但其造像题材、雕刻内容、雕刻技法都与龙门石窟同期作品相近,反映了工匠在为官方开凿石窟的同时,也为民间的佛事活动雕造佛像。反映了供奉该像的大海寺绝非一般的寺院。 从道晗造像碑可看出,大海寺建寺之初的佛寺活动十分兴盛,此时正值胡太后执政之时,也是荥阳郑氏得宠之日。 荥阳郑氏在当时属名门望族,在北魏一代联姻帝室、显贵,世代多官荥阳。郑氏崇奉佛教,曾参与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的开凿。 大海寺创建于北魏孝昌元年之前,恰是胡太后执政之际,凭借胡太后对郑俨的恩宠,郑氏在当地建立佛寺来迎合胡太后的崇佛之心。 而随着胡太后的势力消逝,郑氏家族的辉煌衰退,大海寺的佛事活动也日驱渐微,直至隋唐之际因皇室的参与方重现辉煌,成为远近闻名的宗教场所。 河南省博物院

0 阅读:2
坚持走路

坚持走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