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女知青郭文婷抱着4岁的儿子回到了北京,母亲看着她怀里的孩子直接破口大

混沌于浮云 2025-04-03 19:15:25

1976年,女知青郭文婷抱着4岁的儿子回到了北京,母亲看着她怀里的孩子直接破口大骂:“你知不知道廉耻!”谁知道吃过晚饭后,母亲又抱起孩子说:“我们一起把孩子养大!” 郭文婷,1969年才16岁,北京城里的丫头,满脑子理想,跟着一群同学坐火车去了陕北延安插队。那时候知青下乡是大事,她妈死活不同意,可她铁了心要去,觉得自己能为国家做点啥。到了刘家沟大队,她被分到李强家住下。李强两口子老实本分,对她挺好,窑洞里虽简陋,但总算有个落脚地。她心里还挺暖和,觉得自己运气不错。 陕北的日子不好过,城里长大的她哪干过农活?扛锄头、下地,累得腰酸背痛,手上全是茧子,脸晒得跟当地人差不多黑了。她咬牙撑着,没喊过苦。李强媳妇玉兰心善,常给她熬点粥,怕她饿着。她感激得不行,觉得自己得好好回报这份情。1971年,玉兰怀了孕,家里气氛热闹起来。她也高兴,主动多干活,让玉兰歇着。可玉兰身体弱,怀孕后期老是晕倒,她和李强急得不行。 后来,玉兰早产,生了个男孩叫玉强。那天雨下得大,她和李强忙着抢收庄稼,回来才知道玉兰情况不好。孩子生下来,玉兰却没撑住,失血太多走了。李强整个人像垮了,天天抱着孩子发呆。她看着这爷俩,心里不是滋味,决定留下来帮把手。村里人也不错,送点吃的用的,她就一边干活一边带孩子,日子紧巴巴地过。 几年下来,玉强四岁了,长得机灵可爱,她心里有了牵挂。1976年,政策变了,她能回北京。她犹豫了好久,舍不得孩子,又觉得陕北太苦,想给玉强更好的日子。她跟李强商量,李强低头想半天,说自己养不动,让她带走。她没多说,收拾东西,抱起玉强上了火车。火车开动时,她回头看一眼黄土坡,心里沉甸甸的。 回到北京,城市跟陕北完全两样,玉强好奇地到处看,她却有点发懵。母亲在家门口等着,一见她抱着孩子,气得跳脚,指着她鼻子骂。她没吭声,低头站着,心里乱成一团。母亲那脾气她知道,刀子嘴豆腐心,但这次骂得太狠,她有点顶不住。晚上吃饭,她终于把这几年的经历说了出来。从陕北的苦日子,到玉兰的死,再到她怎么带玉强,讲得平平淡淡,眼泪却掉下来。母亲听着听着不吭声了,饭后走到玉强跟前,摸摸他的头,抱起来说要一起养。她愣了下,眼泪又没憋住。 生活慢慢上了轨道,她找了份活,白天上班,晚上教玉强识字。玉强聪明,学东西快,她心里挺安慰。几年后,她在同学聚会上碰上刘建国,老同学一个,聊着聊着就熟了。刘建国听她讲陕北的事,挺佩服她俩人慢慢走到一块。他对玉强也好,拿他当亲儿子待,家里总算有了点家的样子。 过了些年,她带着玉强和刘建国回陕北看看。李强早不在了,她站在玉兰坟前,心里感慨。那几年苦是真苦,可她不后悔。玉强大了,知道自己的根在这儿,她觉得这辈子值了。她常跟玉强说,不管走多远,别忘了陕北,别忘了那些帮过他们的人。 那段日子不光是她一个人的故事。那时候下乡的知青多,很多人吃了苦,也有人扛不住。她算运气好的,碰上好人,也熬出来了。可想想那年代,多少人命不由己,多少家庭散了又聚。她没觉得自己多伟大,就是觉得人得有良心,得对得起那些对自己好的人。 回北京后,她常跟人聊陕北的事,不是炫耀,就是想让大家知道那段日子有多不容易。玉强长大后也懂事,常说她是他的恩人。她笑笑,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碰上了事,做了该做的。母亲后来也常念叨,说幸亏她带了玉强回来,不然这家还冷清着。她听着,心里暖乎乎的。 再后来,玉强上了大学,学了门技术,日子越过越好。她和刘建国老两口没事就聊聊过去,陕北的风沙味好像还在鼻子跟前。

0 阅读:196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