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继续加税,中国不给时间,直接清旧账、立新规一条熟悉到有些麻木的新闻挂上了热搜

绮梅说世界 2025-04-03 22:06:34

美国继续加税,中国不给时间,直接清旧账、立新规

一条熟悉到有些麻木的新闻挂上了热搜:中美高层又“沟通”了。

新闻稿还是那几句:“坦诚、深入、交换意见、保持联系。”你看不出冲突,也看不出进展,像是在讲一个还没讲完的故事。问题是——这故事已经讲了六年了。

懂行的人都不看字眼,他们看后脚的动作。这一次,北京没等美国表态,话说完,人就先动了。

第一句话已经不是寒暄,而是清单:请你先把2020年以前那一摞关税撤掉,撤了再谈。

这不是姿态,也不是议价,而是立标准流程。你不先撤税,就别提合作。你如果想通过嘴换空间,那我们就直接用行动划界。

事情要追溯回2019年,那场被称为“第一阶段协议”的贸易交锋。那次,美国说要纠正所谓“不公平的结构性贸易顺差”,掀起大规模加税。中方当时没回击,而是直接签下巨额订单,大豆、天然气、玉米全线接盘,美方农业州直接受益。

但履行到一半,美国碰上疫情换届,协议直接撂地没人管。后来还反手甩锅,说中国履约不彻底。可账本上写得清清楚楚,中国履约额度是实打实跑完的,美方收了订单、拿了回报,却说合作“中断于技术性原因”。

这口锅北京没当场砸回去,但从那天起就没打算再接第二次。

所以这次中方没说什么“推进新一轮对话”,而是摆了门槛:上次的账先结清,我们再考虑你值不值得谈。

美方刚在3月宣布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加征新一轮关税,中方商务部一周内立刻对两家在华美企发起反垄断调查。

两家公司,一家刚在广州设区域总部,另一家原计划拿下江苏几座城市的终端采购合同。现在,两边业务线都被冻结。

这不是发言稿上说的“坚定捍卫”,而是账面上真落下去的刀。

你出手,我们出牌。你打贸易战,我们卡产业链。谈,可以;打,也不回避。只不过这次不是忍一忍再说,而是边谈边打。

那些还在幻想通过“我放你几个产品清单,你帮我缓几个关税项目”的人,这次怕是听不懂中方话里的分量了。

中国现在看的不是让不让利,而是对面是不是对等主体。你不撤税、不道歉、不归位,那就是你不配坐在桌边上。

这一点,连美企自己都心里明白了。

彭博社在3月25日那天采访了一位美企亚太高管,原话是这样的:“以前我们担心中国断供,现在更担心政策变,我们直接掉队。”

你看得出来,没人真的相信现在还能玩回原来那一套什么“合作基调”“互利思路”。合作的前提,首先是信任,不是让利。

这并不是中国突然变得强硬,而是过去几年不断忍让之后,终于明白:如果你不重写规则,那就必须退出旧局。

2022年曾有一次微型版本的“试水”:美方放宽部分医疗设备的进口限制,意图交换中国地方政府的大宗采购指标。中方没有拒绝,但也没接受,而是通过商务系统重建了一套“认证多源评估”制度。结果是,几家美企产品合规流程拖了大半年,采购落地几乎为零。

这事被不少人误认为“技术流转问题”,其实当时就已经是制度级反应。

今年,这个机制被同步移植到了制造链。3月最后两天,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发文,下放高端制造设备的采购自主权,价格参考标准也从“国际市场价”变成“国产定价优先”。

白话讲——你价格再低,如果我不认你这条供应链,那你也进不了系统。

这不是打贸易战的回击,这是一种新型制度重构。

它不靠喊口号,也不靠“对等报复”,而是一步步取消过去由美方定义的规则模板。你不取消关税,我就不认可你价格基准;你不调整对我市场的结构歧视,我就放弃全球协同那一套换算逻辑。

说到底,是信任体系的重构。

现在的中美谈判桌,桌子还是那张,但中国已经换了一套算盘,也带来一份新的账本。

如果对方想继续坐着谈,那必须承认:这不是“怎么把握火候”,而是“你还有没有入场资格”。

2020年前,你的关税是摩擦;2020年后你继续加,那是你不想再当合作方了。

谈判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次流程。谈判是一种资格博弈。

想进屋先敲门,现在中国要看你是不是还配拿那块钥匙。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 阅读:0
绮梅说世界

绮梅说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