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张女士花了33万在深圳买了一套房,之后就去国外居住了,直到2020年

历史海大富 2025-04-06 08:57:40

1992年,张女士花了33万在深圳买了一套房,之后就去国外居住了,直到2020年张女士整理资产时才想起自己28年前的这套房产,而当时这套房产估价已经达到了600万。 1992年是个特殊的年份。那时候,邓小平南巡讲话刚结束,深圳一下子成了改革的风口浪尖,吸引了无数人来淘金。张女士和她丈夫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深圳,靠着努力和眼光,几年内赚了几百万。在那个年代,这可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财富。深圳的房价还没像现在这么离谱,楼市刚起步,机会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张女士看准了房地产的潜力,在宝安区华天花园小区花33万买了套144平米的大三居。这笔买卖在当时不算便宜,但跟后来的涨幅比,简直是捡了个大便宜。 买房后没多久,张女士因为工作调动去了香港,后来又移居海外。国外的生活忙碌又陌生,她压根没空管国内的事。那套房子就像被遗忘的旧衣服,扔在角落整整28年。房子空着,既没租出去也没卖,连水电费都没人交,就这么荒废了。 到了2020年,张女士年纪大了,开始盘点自己的资产,想为晚年做打算。有一天,她翻箱倒柜时翻出一份购房合同,上面写着华天花园的地址。她猛地一拍脑袋,想起自己在深圳还有套房。因为身体不好,她回不了国,就拜托弟弟帮忙去看看。弟弟拿着合同找到小区,发现房子有人住着,窗户亮着灯,门口还有对联,显然不是空房。他敲门问情况,里面出来个中年男的,说房子是他们买的,态度还挺硬。弟弟一听就觉得不对劲,姐姐明明没卖过房啊。 为了搞清楚状况,弟弟开始四处打听。邻居里有个老住户悄悄说,现在这家人不是原主,听说他们是撬锁搬进来的,还拿着份转让合同,但谁也不知道真假。张女士听完弟弟的反馈,气得不行,坚定地说自己从没卖过房。弟弟又跑去物业求助,物业说他们几年前才接手小区,那时候这家人已经住下了,水电费也正常交,他们没理由怀疑。可物业也指出,张女士有购房合同没错,但没房产证,想证明房子是她的还得补手续。 补房产证成了个大麻烦。28年过去,深圳变化太大,当年的开发商早就不知去向,档案也找不全。弟弟跑遍了房管局、档案馆,甚至找了当年的房产经纪人邓经理的下落,可惜一点线索都没有。没有房产证,产权就没法明确,现住户又死咬着不放,事情一下僵住了。那家人叫林先生,住得理直气壮,还说房子是他爸买的,手续齐全,就是最近丢了证件。弟弟问他要证据,他支支吾吾拿不出来,却提出两个条件:要么给20万“装修费”他们搬走,要么按33万把房子卖给他们。弟弟一听就火了,住了28年还想要钱,这脸皮也太厚了。 双方谈不拢,物业也没辙,只能建议打官司。张女士不想拖下去,决定走法律路子。弟弟请了律师,把林先生一家告上法庭。开庭时,林先生一家干脆没露面,法院根据张女士的购房合同,判房子归她所有。判决下来了,可林先生一家还是赖着不走,弟弟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执行那天,工作人员带着锁匠上门,林先生一家终于搬走,房子才算彻底清空。 房子拿回来后,弟弟请人评估了一下,市值已经到600万。33万变600万,翻了快20倍,这涨幅听起来让人咋舌。可张女士心里未必全是高兴,毕竟28年的波折不是一句“赚大了”就能抹平的。房子空置那么久,产权差点没保住,还搭上了时间精力跟一堆麻烦。要是当年管好这套房,租出去或者早点卖了,可能结果完全不一样。 这事听着挺夸张,但仔细想想,也不算太稀奇。深圳房价这几十年的疯涨,早不是新闻了。1992年几十万的房子,现在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太常见不过。张女士的经历只是个缩影,暴露出老一辈人买房后疏忽管理的问题。那时候不像现在,信息发达,房产证丢了还能网上补办,空置房也能远程托管。28年不管不问,房子被占的风险自然就高了。林先生一家虽然占了便宜,但靠这种手段住几十年,最后还是得搬走,也没讨到啥好。 再往深了说,这事还提醒大家,产权这东西得看紧了。合同、证件、档案,一个都不能少。深圳这种地方,房价涨得快,利益也大,房产纠纷从来没断过。张女士运气好,有合同撑着,又赶上法律给力,才拿回了房子。要是证据再少点,或者对方死磕到底,结局还真不好说。 说点接地气的,深圳房价这28年的变化真不是盖的。1992年,宝安区均价大概2000多一平,144平米的房子33万,算下来差不多2300一平。到了2020年,华天花园这种老小区,均价都奔着4万一平去了,144平就是600万。这涨幅搁谁身上都得眼红。可惜张女士没赶上这波红利,房子空着,既没住也没赚租金,纯属被动增值。反过来想,林先生一家白住了28年,按现在租金算,每年少说也得4、5万,算下来都上百万了。这么一比,谁亏谁赚还真不好说。

0 阅读:0
历史海大富

历史海大富

感谢大家的关注